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B卷能力提升1.到1956年底,私营工商业者所有的生产资料全部转归国家使用和管理,原来意义上的企业真正成为附着在行政体制中的“单位”。这反映了我国工商业()A.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计划经济模式开始出现C.公有制经济体系基本建立D.国家资本主义占优势地位2.《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3.据统计,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总数是601912371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全面的普查所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此次人口普查的直接作用是A.作为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依据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c.作为实行三大改造的依据D.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据4.右图《大豆过江》:“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类似的漫画在当时中国大量出现,这可以印证那时的人们普遍()A.陶醉于虚幻的现实B.享受着丰收的喜悦C.满足于富裕的生活D.感受到劳动的艰辛5.下图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运动形式,对这一进程表述准确的是:()①是鸦片战争长期革命化重组、缓慢发展的过程②包含许多发展趋势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分过程③是多种趋势同时存在的多线型、多方向的矛盾运动④由殖民地型资本主义到独立后转入现代发展轨道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6.十年探索后期、文革前夕的中国面临对内探索遭遇曲折、经济困难,对外国际关系紧张的局面,1964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北京工作会议,毛泽东要求全党把三线建设当作很重要、很紧迫的战略任务来看待,他表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要搞第三线基地,只有那么多钱呀,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骑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稿费去搞。”,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A.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B.中央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C.“联美制苏”的战略考虑D.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7.有学者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是A.清除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C.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D.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8.下面的示意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导致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A.国家投资的侧重点差异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9.“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A.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人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0.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C.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D.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11.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的“二五”计划意见书中规定指标为“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关于这一指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