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2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1一、选择题1.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春秋争霸战争B.宗法分封制破坏C.郑国变法效果显著D.统一条件已成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由材料表述可判断,此时有些诸侯国力量强大,原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答案:B2.秦国灭掉东方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是在()A.公元前3世纪前期B.公元前3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D.公元3世纪后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常识,秦灭六国是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的后期。答案:B3.“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该文表明作者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主要是从黎民免于战争的角度考查秦统一的意义,D项符合题意。答案:D4.“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构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①分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史实能力。①为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②③④均为秦朝设立。答案:B5.古代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是()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B.专制皇权不可逾越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解析:由“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可知“陛下”代称“皇帝”说明了专制皇权不可逾越。答案:B6.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世袭B.建立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能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皇帝为核心,集一切军国大权于一身,皇权至上。D项正确。而选项A只涉及皇帝帝位的继承权问题,选项B是中央官职,是皇帝的奴仆,选项C是地方行政制度,它服从于中央,听命于皇帝,A、B、C项都不正确。答案:D7.从下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①实现国家统一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③确立王位世袭制④建立三公九卿体制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以漫画形式切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确定①正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皇帝的装束,可确定②④正确,③与本题无关应排除。答案:D8.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的发展B.疆域的拓展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分封制度容易导致国家的分裂,秦在统一后吸收分封制的教训,确立了郡县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9.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具体分析见下图:答案:B10.毛泽东在一首诗里说:“祖龙(指秦始皇)魂死秦犹在,百代皆行秦政治。”毛泽东之所以认为“秦犹在”,是因为()A.秦王朝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B.秦王朝的思想、艺术、文化影响深远C.秦王朝统一中国的伟业永远为后人铭记D.秦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为历代王朝沿用解析:秦始皇完成统一不仅仅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而且完成了经济、文化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