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江苏卷)《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解析: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祭祀时所采用的祭器大都是青铜器,青铜器也就成为权力的象征,如鼎,B项正确;商周时期主要的农具是耒耜,青铜器很少使用,A项错误;食具和货币与材料中的“祀,国之大节”无关,排除C、D两项。答案:B2.春秋时期,中国创造了世界冶炼史上的奇迹,能够在一千多度的高温下将液态铁浇铸成形,杂质少,质地硬脆。这标志着当时的人们发明了冶炼()A.青铜的技术B.生铁的技术C.熟铁的技术D.钢的技术解析: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的技术,在高温下冶炼,杂质较少,质地硬脆,此为生铁技术。答案:B3.(2019·四川南充一中高三模拟)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解析:材料中诗的意思是从事丝织业生产的织者个人衣着粗陋,而高档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B项正确,D项错误;中国古代的丝织业发达,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丝织品出口的信息,C项错误。答案:B4.(2018·贵州省贵阳一中高三模拟)热播节目《国家宝藏》介绍了乾隆打造的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母——各种釉彩大瓶,它集高温低温色釉和釉下彩釉上彩于一体,其烧造工艺繁复至极,至今无法复制。瓷母的问世,突出表明了()A.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技艺始终领先B.中央集权制度利于手工业技艺传承C.皇权专制下国家具有强大动员能力D.小农经济为古代科技提供物质基础解析:联系所学,在明朝中期开始,民营手工业制瓷业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排除A项;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服务于帝王皇室,产品不流向市场,技术传承带有封闭性,不利于传承,排除B项;题目中“它集高温……至今无法复制”可知集权体制下国家可以调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体现了强大的动员能力,C项正确;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直接关系,排除。答案:C5.下图是2012年在香港拍卖到两亿多港币的中国宋代葵花洗。这件瓷器盘口状如六瓣葵花,胎质细洁,釉呈天青色。结合所学知识,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该瓷器采用了典型的青花瓷工艺B.拍卖至天价,定为民窑烧制C.釉色为天青,是白瓷的成熟代表D.该瓷器可能是北宋汝窑出品解析:从“釉呈天青色”可知这是青瓷,A、C两项错误;在制瓷业中,官窑瓷器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官窑瓷器价格要远高于民窑,B项错误;北宋汝窑以青瓷著称,D项正确。答案:D6.唐代李肇所著《国史补》:“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此材料提供的信息有()①唐代手工业发达,形成各具特色的手工业生产中心②唐代生产的瓷器只有白瓷③唐代瓷器已经得到广泛使用④唐代陶瓷工艺已经臻于成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唐朝时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因此排除②,答案为B。答案:B7.(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一期中)《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幞(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解析:材料反映兵车、田车、乘车轮径虽稍有不同,对轮径有总的要求,即以人的下体高度为标准,正好适宜人们上下车,体现出车的生产标准化并兼顾人性化,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答案:D8.(2019·山西榆社中学高三模拟)《秦律杂抄》中有一条律文写道:“非岁功及无命书,敢为它器,工师及丞赀(罚)各二甲。”据此可推断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