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后提能再巩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江西奉新一中高一期末)尚书本是宫中保管、传递文书的小吏。汉武帝任用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也可以“领尚书事”为名掌实权。据此判断,汉武帝时的尚书应属于()A.外朝官B.外戚集团C.内朝官D.宦官集团解析:汉武帝时,创立内外朝制度,三公成为外朝官,而尚书则作为皇帝的近臣成为内朝官,参与决策,C项正确。答案:C2.(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答案:C3.“三师、三公不常置,审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材料记述的史实出现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解析:从材料中的“枢密院”“三司”“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和“中书禁中”可知,这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C项正确。答案:C4.(2017·北京卷)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解析: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枢密使分割丞相的军事权,位同宰相,D项正确。答案:D5.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为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任官职”B.“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为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第等,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解析:西汉时期的主流选官制度是察举制,C项中的“孝廉之举”即是此体现;A项是隋唐的科举制;B项是九品中正制;D项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答案:C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中涉及的选官制度分别是()A.世官制和科举制B.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和科举制D.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制解析:汉代的“选举”指的是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唐代的“公开竞选”指的是科举取士。答案:C7.(2019·江西奉新一中高一期末)《中国传统政治》记载:因为当时地方骚乱,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正官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该材料分析了()A.九品中正制的必要性B.察举制的弊端C.世卿世禄制的必要性D.科举制的弊端解析:从材料中的“由中正官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可知该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推行的原因在于“当时地方骚乱,全国选举难于推行”。材料意在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必要性,A项正确。答案:A8.(2019·广东汕头高一期末)明代科举考试流程有严密的程序。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定,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必须切开等。这一记载表明明代()A.人才选拔更加注重形式B.科举制的影响日益扩大C.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D.用人标准侧重道德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