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理性之光1.启蒙思想家们深信: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这说明()A.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B.科学技术是走向理性的唯一条件C.自然科学推动理性发展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解析:从“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可知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推动了理性发展,故C项正确。答案:C2.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解析:根据材料“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孟德斯鸠相信法律秩序下的自由,故A项正确。答案:A3.下列关于伏尔泰的表述正确的是()A.他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B.他是德国人C.他首先提出“三权分立”政治学说D.他的代表性著作是《社会契约论》解析:伏尔泰是法国人,B项不正确;孟德斯鸠首先提出“三权分立”政治学说,C项不正确;《社会契约论》是卢梭的代表性著作,D项不正确。伏尔泰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A项正确。答案:A4.卢梭是18世纪法国最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希望有一种国家,使身在其中的一切人都有成员感和共事感。这反映出卢梭()A.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B.对民主议会制度的羡慕C.对民主共和政体的渴望D.对人民主权学说的阐述解析:“希望有一种国家,使身在其中的一切人都有成员感和共事感”反映了他对民主的渴望,故C项正确。答案:C5.当爆发于18世纪的这场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时,它所产生的重大政治影响是()A.促进了欧洲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B.动摇了欧洲对罗马教廷的迷信C.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D.彻底摧毁了欧洲人的宗教信仰解析:根据材料中“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可以看出这一运动以理性为旗帜,构建理性王国故C符合题意。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任何人想要从几乎已经成为天性的那种不成熟状态中自己走出来,就很困难了。他不仅已经喜欢这种不成熟,而且暂时真的不能运用他自己的理想。规则和公式,这些对其天赋进行合理的机械工具,就是一种持久不变的不成熟的脚镣。无论是谁抛开这些脚镣,他也不过就是在最狭小的沟渠上做了一次不确定的跳跃,因为他不习惯于这种自由的运动。——康德《什么是启蒙运动》材料二启蒙使人认识到:没有公民法律,人就没办法保障其生活,也没有办法享受其生活。如果还没有引入社会契约以及随着而引入的君臣关系,那么人就不会拥有这一切如果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来自每一个理性的规则,因此也来自国家的法律,那么那些限制必然也为公共福利和个人福利所求,这样,每一个理性的人必须愿意忍受那些限制。——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三只要人们认为他们的政府的安排是不公正的或不适当的,他们就不得安宁,直到他们给予一个新的形态。有人责备作家们引起革命,不过,这个责备是可敬的。当然我们不希望他们在行动的时候没有责任感或没有良知,不希望他们歪曲真理,胆怯地和卑贱地为真理服务。每个这样的抵御都是对理性的凌辱,都是对人类的蔑视。——伏尔泰《哲学通信》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启蒙运动面临着什么样的社会背景?(2)材料二体现了启蒙运动哪些主张?(3)材料三反映了启蒙运动中的作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背景:统治者长期强加于民众的种种不合理的限制,企图使人们安于现状,不思反抗。(2)主张:法律是人们自由权利和生活的保障;按照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确立君臣关系;每一个人必须遵守按照理性规则制定的法律。(3)影响:作家通过自己的行动启迪了人们的思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当政府违背了人们的意愿时,人们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就会引起革命,改造旧社会。[基础巩固]1.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