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下图为甲骨文残片,其中含有大量有关占卜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是()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注重执政者的出生门第2.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这里描述的是()A.行省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3.姓名是一个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A.男尊女卑思想B.专制王权的影响C.个人主义心理D.家族宗法观念4.《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实行郡国并行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D.推广行省制度5.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与该转型描述相符的()A.“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B.“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C.“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D.“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6.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该制度是()A.三省制B.科举制C.行省制D.内阁制7.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8.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相互制衡和分散相权的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9.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10.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11.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将香港一岛给予英国”。该不平等条约是()A.《辛丑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胶澳租界条约》12.中英《南京条约》附件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上述条约内容表明()A.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B.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C.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D.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13.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是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4.一次战斗后,光绪帝为邓世昌手书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此次战斗指的是()A.黄海海战B.威海卫战役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东海海战15.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下图所示反映了()A.旅顺大屠杀B.九一八事变C.南京大屠杀D.八一三事变16.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其所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