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时空坐标]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内政和外交1.民主与法制建设(1)“依法治国”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原则。②颁布了1982年宪法,并进行了多次修订。③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④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⑤1999年4月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连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这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2)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基层民主选举,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2.“一国两制”的理论、含义与实践(1)理论: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3)实践①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③在“一国两制”的指导下,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两岸交流不断增强。3.新时期的外交(1)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政策:奉行不结盟、全方位的外交政策。(3)活动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展开反恐外交,参与维和行动。②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保持同欧盟的友好关系,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③发展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4)意义:推动了国内现代化建设,有效地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确立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制改革(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工作重心转移,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①举措: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②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1984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推进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4)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