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C)A.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B.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C.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D.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材料中该朝设政事堂处理政务,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别管理军事、财政,据此可推断这符合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宋代二府三司制通过分化事权的方式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2.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B)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自秦朝设置丞相以来,在中央长期存在着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就是试图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以削弱相权达到强化皇权的目的,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汉武帝并未分割相权;C、D两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中并未体现。3.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显示了这样三个理念:第一,人品是可以量化的;第二,人品是可变的;第三,人品高下应该与官位官阶相应。这一制度应是(B)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察举制注重品德,符合材料中“人品高下应该与官位官阶相应”的信息,B正确;A注重血缘关系;C注重门第;D注重才学。4.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B)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概念的掌握情况。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专制君主的权力要受到官僚制度的约束。内阁制和军机处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工具,排除C、D。三公九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组成部分,其权力来自于皇权,排除A。三省六部制下,因为门下省有封驳权,所以能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故选B。5.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D)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依据引文“下其议”“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得出秦汉唐皇帝的做法均使得皇帝的决策集思广益,据此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A所述的唐朝三省六部制会互相牵制,降低了行政效率;B、C有误,因为材料中没有指出是丞相,故选D。6.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A.选官制度的变化B.时局和战的变迁C.基本国策的改变D.中央政府机构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唐宋时期选官制度都为科举制,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A项;时局和战和中央政府机构的变化与题干中思想观念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D项;宋代与唐代相比,扩大了科举制的录取规模,同时有鉴于唐末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局面,开始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武将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下降,文官成为政府官员的主流,由此导致了思想观念的变化,故选C。7.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C)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三公和三省六部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九卿主要是处理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