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VIP免费

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_第1页
1/8
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_第2页
2/8
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_第3页
3/8
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摘要:有效教学,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论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有意义学习理论是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发展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是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从知识论的角度讲,有效知识论是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关键词:有效教学;理论基础;有意义学习;发展性教学;有效知识论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12)02-0015-08收稿日期:2011-11-10;修回日期:2011-11-22作者简介:余文森(1963—),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教学论和教师教育。任何教学改革和实践都需要教学理论的支持和导向,有效教学改革和实践也不例外。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论三个角度探索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一、从学习论的角度讲,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教育心理学里,有效学习即有意义学习,因此,有意义学习理论是有效教学的一大理论基础。在教育心理学里,学习被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种,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者在心理机制和条件上有本质的不同。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其产生的条件是刺激与反应接近、重复和强化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其产生的条件,在客观上,学习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在主观上,学习者本人应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谓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和心理倾向,是社会的、个人的,主观的、客观的需求在个体心理上的直接反映),同时其认知结构中应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包括原有的概念、命题、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这样新旧知识才能建立起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非人为性亦称“非任意性”,指个人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合乎人们能理解的逻辑关系(尽管同一语言符号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所引起的认知内容千差万别,但这些认知内容仍然具有足够的共同性,正是这种共同性使运用符号传递信息和传授知识成为可能);所谓实质性亦称“非字面性”,指能用同义词或其他等值符号替代而不改变意义或内容(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但却是等值的语言文字表达,教学中常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也就是这个道理)。非人为性和实质性是奥苏伯尔用来划分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两条标准,据此,奥苏伯尔把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概括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1]有意义学习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同化的过程),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呢?同化论的创立者把它解释为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知识固定点的作用。所谓固定(anchor)就是“拴住”的意思,固定点就是“锚桩”的意思,它起着接收并拴住新知识的作用(新知识好比一条船)。那么,原有知识为什么能起到固定(拴住)新知识的作用呢?那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似因素。所以,说到底,同化机制就是主体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似性效应。一般说来,人们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没有与当前新学习内容相似的原有观念,以及相似的角度和程度如何。奥苏伯尔据此提出如下著名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2]值得强调的是,所谓相似并不等同于相同,相似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同与变异矛盾的统一。新知识就是“相同”与“变异”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同化过程正是借助于新旧知识相同点的“混合”,而联结或固定住了相异点。这样,通过同化,新知识被纳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去,获得了心理意义,从而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而原有的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也得到了改造和重新组织,正因为如此,奥苏伯尔也把有意义学习看成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而是“提炼浓缩”又“易于消化”的系统的、整体的知识。任何知识都是整体网络上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