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B卷能力提升1.下表是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影响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的原因不包括()年份英国德国法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总值指数1913969109441002830240310052995171001914105207580108.51669694558.9495147193.419175198918553.6————230916043.619184989029351.5————156885329.6A.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B.政府提倡国货运动,减少了外国商品的输入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D.政府推行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的政策,减少了外国商品的输入2.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只有一千多个,而外商在中国注册商标却达三万多个。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为1:30的比例。从1928年到1937年,这种情况发生较大的改变,在全国历年注册的33806件商标中,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达14668件,占总数的43%。1937年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之比增大到l:4。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1923年前民族工业发展缓慢B.1928年到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C.外资的涌入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D.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冲击较大3.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计划旨在()A.缓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B.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C.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D.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4.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判断,下图中的民族企业最有可能是()A.矿山开采业B.机器制造业C.航运业D.面粉业5.下面是“中国国内总生产结构”表。表格数据实质上反映了()1914—1918年平均1933年生产额比重(%)生产额比重(%)制造业(近代制造业)8.5(1.3)17.56(2.69)11.77(4.54)19.07(7.36)农业29.961.7835.2357.09商业服务业10.120.6612.5220.29A.民族工业有所发展B.小农经济逐步解体C.商业和服务业发展D.经济的近代化趋势6.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28年)、“实业建设程序案”(1931年)、“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3年)、“中国经济建设方案”(1937年)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A.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B.有效借鉴了美国罗斯福新政C.主要缘于与中共对峙的需要D.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完善7.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项目1912年1936年轻工业产品进口比例54.7%14.3%出口比例10.9%25.2%重化工业产品进口比例13.7%47%出口比例3.6%6.9%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8.民国二十二年学者张素民提出:“……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亚当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中国今日之觋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下列说法与材料主张不相符的是()A.实行统制经济发展模式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C.大力发展官僚资本主义以求取现代化D.避免西方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9.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图中两次发展热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政府政策鼓励支持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C.实业救国开始兴起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10.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反映了当时()A.南京临时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