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下能力提升(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在某次文物展览会上,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成就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讲解员的下列介绍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繁荣时期B.西周时期中国已出现了铁器C.宋朝的珐琅彩是瓷器中的珍品D.明清时期丝织业中已使用花楼机2.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田庄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4.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5.《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6.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A.私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7.据方志记载,杭州某手工工场“雇机工二十,用一百二十镊,十日成一匹,价逾常布,匹直万钱”。该手工工场的产品()A.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B.供民间消费,收入归私营工场主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机工所有8.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绘有家族、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的瓷器。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C.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且占主导地位D.瓷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销商品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的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材料二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的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8分)(3)材料二所述现象对材料一所说的新生产方式会产生怎样影响?(2分)课下能力提升(二)1.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珐琅彩出现在明清时期,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A、B、D三项说法均与史实相符。2.选A一只漆杯,“六位不同工种工匠”说明生产专业细化,“七位监督人员”反映了官府的掌控,故A项正确。3.选B从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