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随堂作业——练双基一、选择题知识点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近代中国的一份报纸上记载道:“高丽之乱国固非自今日始矣。光绪八年壬午岁,大院君之变,则日本暗主其谋。光绪十年甲申岁,金玉均之叛,则日本明助其力。若今东学党之事,不过乱民匪党,癣疥之疾,而竟兵连祸结,若临大敌者,此中未必无人焉。”以下关于这一记载叙述有误的是()A.日本对占领朝鲜蓄谋已久B.朝鲜国内动荡为日本介入提供机会C.中国对朝鲜内乱采取中立政策D.可用来作为研究甲午战争的背景资料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日本暗主其谋”等可知,日本对占领朝鲜蓄谋已久,故A项说法正确;再根据“金玉均之判,则日本明助其力”“东学党之事……兵连祸结”等可知,日本对朝鲜的国内变局积极干预,故B项说法正确;清政府对此没有保持中立,而是应朝鲜政府邀请,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因此C项说法错误;据以上分析和“报纸上记载”可知,D项说法正确。2.2014年10月中新社报道,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近日认定一艘在丹东某海域的沉船系甲午中日战争中沉没战舰,疑为“致远号”或“超勇号”。如果这艘舰船真为“致远号”的话,其应该沉没于()A.辽东战役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下令“致远号”撞击日舰“吉野”号,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因此答案为C。3.光绪帝听闻某将领牺牲后,垂泪即作“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该将领应该是()A.李鸿章B.曾国藩C.刘永福D.邓世昌答案:D解析:由“光绪帝”“将领牺牲”“壮海军威”可以判断其人是19世纪末在海战中牺牲的将领,再结合选项可以判断此人是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答案为D。4.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是通过战争和开放通商口岸等逐步实现的,其中,将通商口岸开放到长江上游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马关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其中重庆处于长江上游。故选C。5.“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取得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A.协定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关税B.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C.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D.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答案:C解析:“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是指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A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B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C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D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知识点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6.“……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材料所反映的“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反割台斗争D.虎门销烟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拳民运动”“山东直隶”等信息可知这次运动是义和团运动。7.慈禧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地)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地)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材料体现了“他们”具有怎样的特征()A.反封建专制B.反现代化C.反满洲贵族D.反帝国主义侵略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没拦阻他们……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可知“他们”是义和团。A、C项与义和团不符;义和团运动反对现代化主要体现为盲目排斥西方文明,与材料不符,B项排除。D项与题意相符。8.美国学者丹涅特曾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他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辛丑条约》规定“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说明清政府已经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