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19世纪中期,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长江,进入中国腹地。1864年他们最远可到达的通商口岸是()A、九江B、汉口C、宜昌D、重庆2、清代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①都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②都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③都建立了近代教育制度④都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3、洋务运动()①是地方实力派控制中央政权的标志②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③客观上孕育了维新变法思想④直接导致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下列企业与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性质不同的是()A、上海发昌机器厂B、开平矿务局C、汉阳铁厂D、上海机器织布局5、19世纪70—80年代,中国不少民族企业在内地创办却在香港注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B、香港的自由政策C、本国封建势力压迫D、民族工业找靠山6、甲午战争期间英国一再怂恿日本侵占朝鲜,其出发点是()A、借机打开朝鲜的门户B、企图进而出兵中国东北C、与德国在远东对抗D、阻止沙俄势力南下7、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反对日本侵略台湾B、抵制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扩张C、清政府软弱可欺D、为满足国内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视线8、《马关条约》的签订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是()A、日本迅速成为东方强国B、日本在华势力增强C、英国在华势力削弱D、俄国在华势力削弱9、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甲午战争,其有利的国际条件是()①欧洲列强争夺中国矛盾激烈②清政府乞求国际调停,对日妥协③美国极力寻找在东方寻找侵略扩张的助手④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逐渐强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中外反动势力“和好”局面结束的根本原因是()A、清政府力主恢复民族尊严B、西方列强要求“修约”C、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爆发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抢占殖民地11、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12、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A、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和爱国知识分子C、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D、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13、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14、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最主要表现是()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内地D、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15、我们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A、论战最先震动了清代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提出了首先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16、戊戌变法的实质是()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D、西方学说与传统儒学的斗争17、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中最能反映其阶级属性的一项是()A、建立新式军队B、创办新式学校C、废除八股取士D、实行君主立宪18、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最根本的因素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9、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B、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C、维新派争取到光绪皇帝的支持D、维新派得到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20、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相似之处是()A、面临的民族危机程度B、重点斗争的对象C、斗争纲领的水平D、斗争的主要形式21、19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的特征是()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