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可分为三部分。特别是本文人物感情色彩鲜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人物品质,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同时,《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所在的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均是描写历史人物,其教学目的明显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学,从中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充分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课应在学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中,与文中人物情感进行交汇,在想、说、议中内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设计思路】1、语言感召,激发情感。教师以优美的赋予诗意的语言熏陶感染学生,以充满感召力的评价语言激励、唤醒学生。2、“愤”为主线,“读”为抓手。以“发愤”一词切入中心事件,读中悟“愤”,品“愤”促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并在不拘形式的读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3、找寻空白,拓展写话。本文重事件陈述,轻细腻描写,可拓展的空间很大。在感悟司马迁活下去的坚强信念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景。【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发愤”的意思包含司马迁不辱父命、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品质。【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练习概括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板书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齐读课题。2.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词语的掌握情况请打开听写本,听写词语。(每词只说一遍,意在锻炼学生的注意力)游历嘱托辩护入狱酷刑残生隶书摊开耗尽飞来横祸辉煌巨著提醒学生自查听写的词语,与屏幕上的词语相对照,并订正写错的词语。3.快速浏览课文,练习用自己的话语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参照听写的词语练说。师总结:同学们,抓关键词概括文章也是一种很好的概括方法。【设计意图:听写词语,既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又给学生概括课文提供了支点,便于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课文。】二、问题探究,品悟文本1.在上节课,同学们针对课题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有待于这节课解答,还记得是哪3个问题吗?(指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带着问题继续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去了解这位伟大的史学家。2.投影出示自学提示。自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想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用笔画出相关的词句,细细地体会感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1)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由读课文。(2)分小组讨论交流(相机激励:会合作的孩子收获更多。)(3)指生交流。针对问题,你画了哪些相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遍。(英雄故事,父亲影响,临终嘱托。)【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学生提出问题,并围绕自学提示学习文本,目的是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相机补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司马迁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二十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后又随汉武帝巡守封禅,游历各地。这些经历为司马迁日后撰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大家真会读书,一下就抓住了关键的词句。那你认为其中哪个原因对司马迁的影响最大呢?(父亲临终嘱托)板书:临终嘱托(4)指导朗读:读父亲的话:指名朗读师: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带着你的体会读。多感人的一幕啊!老师也来读一读。范读,还体会到什么?谁还想读一读?读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