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地认读多音字“挑”,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诗文的主要意思。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关字词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并背诵诗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导入,营造诗境。1、师: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板书:所见)。课件出示《所见》。2、师: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情景?3、师:(总结)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着黄牛缓缓而来。也不知他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那歌声把整个树木都惊动了。忽然,小男孩的歌声停了下来,只见他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原来那树上有一只蝉正放声高歌,快乐的小牧童心氧氧的,正想着怎么样去抓它呢!4、师:现在我们一定都能说出“所见”是什么意思了吧。5、学生齐读《所见》,交流自己的感受。6、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由已知回顾开课,既是对学生课前学习的一次检阅,又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更能让学生对即将要获取的信息产生兴趣。二、初读诗文,理解诗题。1、师: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也把他看到的东西用一首古诗写了下来,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看到了什么呢?2、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夜书所见》。(板书:夜书)3、师:至于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根据学生的填空,板书:看书、读书、书写……)这么多的词语,究竟哪一个合适呢?再齐读课题一次。4、师:对,“书写”的意思,这就叫做一词多义,现在我们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5、师: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结合拼音、注释把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诗句读通。6、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很通顺,但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如果你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就一定能把诗读得更好听。现在请同学们听范读,画出诗歌节奏。对于诗题的理解,可以采用联想法、分字组词法,学生能理解得更透彻。第二课时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1、师:“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2、告诉老师,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1)“梧叶”(板书)师:对,有梧叶,那梧叶怎么样呢?把这句诗再读一读。师:“萧萧”指的是什么?师:写风的声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现在我们把“呼呼”这个词放到诗中间,来对比读一读。课件出示:①呼呼梧叶送寒声。②萧萧梧叶送寒声。读出来什么了吗?师:是啊,在诗歌的开头,作者就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萧萧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吹在风中人的身上,送来阵阵寒意。如果当时站在这风里的是你,结合插图,想像一下,面对这萧萧的风,看着漫天飞舞的梧叶,你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师: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动客情”,这个客就是指的——诗人自己。(板书“动客情”)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结合诗境,把第一二句再来体会体会。(2)“儿童”“促织”“篱落一灯明”师:除了梧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齐读诗歌三四句。师:那么儿童在——(捉蟋蟀)。师:来,把第三句读一读。师:老师在这里琢磨,把这个“知”字换成“见”字应当更好啊,你们认为呢?师:看来这一句话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所想。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才会有这种猜想呢?他看到了——师: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萧萧梧叶下,一伙儿童与蟋蟀嬉戏,此情此景老师无法用语言表达,请大家边看图,边想象,读诗歌三四句,想想作者联想到了什么?师:此时此刻,那篱落边的小孩子仿佛就是——(童年时的他自己)。师: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又会怎样?师:从这里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的客情,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忍不住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教师是引导者,不是说教者。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领悟诗句的内容,就不能一句一句地进行分析,这样才符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