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专题6、7、8: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探究题 复习指导浙教版 试题VIP免费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专题6、7、8: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探究题 复习指导浙教版 试题_第1页
1/53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专题6、7、8: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探究题 复习指导浙教版 试题_第2页
2/53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专题6、7、8: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探究题 复习指导浙教版 试题_第3页
3/53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说一、考点解说2009年新课程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里的“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以前考纲所没有的要求。具体有三个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这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以前考试大多无“我”无“思”,只要按照命题人的解读选择或者表述即可,不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的要求深入了一步,这是对考生的尊重,也是对作品的尊重。这个考点要求我们紧紧记住三个词:由点到面,放入背景,带入自我。二、考题剖析及解题指导高考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实际上在以往的一些试卷中,命题人已经悄悄地将一些新的观念和要求设置在试题里了,只不过没有明确地提出名称而已。下面我们结合一些相关的高考试题,介绍一些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基本方法。1.由点切入,放大内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者的思想情感首先蕴涵在一些关键的词语中。一些探究题便在词语这样一个“点”的层面设题。如果我们忽视它,答案就难以到位。应对的措施是“由点切入,放大内涵”,即从关键词的“点”入手,联系全文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内涵,分层级解答其好处,揭示其丰富的意蕴。如2006全国1,14: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示例】(1)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形象,更合适。(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例题解析】第2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末阳光如雨、万物生长、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生动画面。“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上承前面对牵牛花、苦楝树、竹林里的笋子的描写而来。作者用“想着”而不用“听着”搭配“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追求一种类似诗歌中所谓“通感”的效果。“想”是思想、想象的意思,为什么说用“想”比用“听”更合适呢?这里便是对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能力的考查。首先从基本层面来说,植物成长的声音我们不易察觉,一般是听不到的;另外从深层次来说,“想”加入了主观思考的意味,可以凸现作者对自然的品味探索。用“想”能把自然界内在化,带给人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味,更富有表现力。也许有人会说,笋子突破土地并不是没有声音,尤其在夜间,它成长的声音清晰可闻。如果是这样,那作者这里用“想着”而不用“听着”。其突出主观感受、把自然内在化的意味就更强烈了。考生如果能把“想象”和“声音”两者的特点联系起来考虑,就能想到化抽象为形象、虚实结合、更富有表现力等内容。2.顺藤摸瓜,探究心理。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答这样的探究题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这些意象就是解开作者“心思”钥匙的“藤”。我们要善于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涵的心理的“瓜”。【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18题:见《三维设计》p317第三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考题解析]要想真正理解最后一段中这两句话的深刻含意,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观点态度,才能做到准确合理。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泥泞”是一种自然的东西,他代表着一种“苦难和屈辱”,既然如此,人们当然不必人为制造;但同时作者也写出了“泥泞...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专题6、7、8: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探究题 复习指导浙教版 试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