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9寡人之于国也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必修3)一、基础积累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数罟不入洿池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解析】选C。A.无,通“毋”;B.颁,通“斑”;D.涂,通“途”。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兵刃既接兵:兵器,武器B.或百步而后止或:或许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制止,约束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解析】选B。或:有的人。﹒﹒﹒﹒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然而不王者”中“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斧斤以时入山林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解析】选B。A、C、D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均与题干中的“王”的用法相同,为名词用作动词。B中的“斧斤”为名词的一般用法。﹒﹒﹒﹒﹒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解析】选A。“用心”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都是“用尽心力”的意思。B.“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C.“然而”:古义为“这样(做了)却……”,今义为转折连词。D.凶:古义为“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为“凶恶”。﹒﹒﹒﹒﹒﹒﹒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选D。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二、课内阅读阅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至“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完成6~9题。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解析】选A。A项前者是“错过,失去”的意思,后者是“夺取”的意思;B项都是数词,“几”;C项都是“兵器”的意思;D项都是“尽”的意思。7.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B.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D.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解析】选A。A项中的“以”是“按”的意思,介词;其余都是连词。﹒﹒﹒﹒8.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解析】选B。这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些条件。9.翻译下面的句子。(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3)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代词,这些人)B.愿比死者壹洒之(为,替)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孝顺父母,恭顺兄长)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使陷到井里,淹在水里)【解析】选A。其:语气副词,恐怕,难道。﹒﹒﹒﹒﹒﹒11.下面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B.①兽相食,且人恶之②恶在其为民父母也C.①夫谁与王敌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①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②愿举国为内臣【解析】选D。均为动词,作为。A.介词,用/介词,拿;B.动词,厌恶/疑问代词,哪里;C.发语词/指示代词,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