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声声慢》ppt课件(语文版必修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宋】李清照•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上与古人为友)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一、知人论世一、知人论世•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靖康之乱时,李清照随家南下,深爱她的丈夫因病去世,从此阴阳相隔,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清照避难奔走,孤苦无依,无奈只得嫁人,然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一、知人论世一、知人论世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前南渡后寻寻觅觅,声声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却是旧时相识。正伤心,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化多为少,思绪纷茫,欲说还休。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多愁深二、找出词眼二、找出词眼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文中还有直接写“愁”的句子吗?•运用叠词,多角度写愁:•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冷冷清清————环境——毫无生气•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内容上:奠定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后人评价:“自然贴切”,“无斧凿痕”(张端义),“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梁衡)。•意象意象::作品中带有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主观感情的的客观客观物象物象。。•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情愁,这首词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她的愁?三、品读意象三、品读意象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酒秋风大雁黄花细雨梧桐讨论:•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的?(这些客观物象隐含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有相关意象的诗句?三、品读意象三、品读意象酒秋风大雁黄花细雨梧桐借酒浇愁家国之愁凄凉愁情孤寂之愁牵愁惹恨细密愁丝•梧桐、细雨•发挥想象,联系前后语境,用散文的语言描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场景。小练习:联系前后语境,深入体味意象小结:由之前的品读我们可以看出,有的意象在诗歌中有固定的含义,如“梧桐”“大雁”等,有的则不然,所以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分析意象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思考它们隐含的意思,体悟其中的情感。三、品读意象三、品读意象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分析她的愁因。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亡国之恨。夫死再嫁,遇人不淑——丧家之痛。学无传人,不被理解——学艺之悲。靖康二年(1127年)夏五月,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清照避难奔走,文物丧失殆尽。绍兴二年(1132年)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欲将生平所学授予邻家女孩,赢来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四、深味情感四、深味情感总结: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使得她的愁不仅包含离别之愁,还包含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处的愁,所以本词中的愁才格外深沉、凝重。而作者运用高超的作词技巧,恰到好处地把多种意象组织起来,成功地将她的愁展示在世人面前。•一位卓绝的诗人•一位孤独的舞者•两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