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人用人中的问题与对策服务科学发展,既是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也是组织工作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围绕服务科学发展的有关要求,干部选拔任用的机制逐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氛围更浓,干部选拔任用的透明度更高,初步形成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但问题也客观存在,必须结合实际,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一、当前树立服务科学发展的正确用人导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1、观念不新,重能力轻品行。长期以来,“能者上,庸者下”成了用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干部的品行。少数干部“才强德弱”,带着严重的“内伤”,不易被人觉察和发现,被组织重用后会忘乎所以,接受监督不到位,管理缺了位,群众意见无所谓,最后玩出了“格”。据称31岁—45岁的年轻干部已成为违纪违法案件多发年龄段。“才不够,可以学;德不行,很难补。”2、机制不活,重使用轻培养。在干部成长中,使用和培养是相辅相承的。但在具体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觉得哪位干部用起来得心应手,往往不愿意让他离开工作岗位,各种培训、交流、挂职就此“绝缘”。在党校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中,意外地出现了不少“培训专业户”就很能说明问题。3、考评不全,重显绩轻潜绩。当前,对领导干部的业绩评估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定性考察,满足于“眼睛看、耳朵听,干部评”,缺乏科学合理考评体系,缺乏简便易行的操作规程。少数干部为了出政绩,捞资本,不惜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既加重了群众负担,又破坏了地区的科学发展基础。4、渠道不畅,重选拔轻追究。一直以来,虽然在干部队伍建设“把住入口,疏通出口”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收效甚微。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干部考评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干部得到提拔后,就觉得进了“保险箱”,捧了“铁饭碗”,进取精神减退,“慢作为”甚至“不作为”。第1页共4页5、推荐不公,重结果轻过程。《条例》规定,选拔任用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程序,扩大了干部选用工作中的民主,增加了透明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简单的以票取人”的负面影响。通常情况下,对于民主推荐得票靠前的干部,只要没有明显问题,就要按得票多少确定考察对象,否则难以服众。至于在推荐过程中是否有“拉票贿选”行为,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搜集到可靠信息,更难掌握确凿证据。二、树立服务科学发展的正确用人导向的具体形式1、树立德行为先的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大力选拔政治坚定,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注重选拔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干部;注重选拔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善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干部;注重选拔具有强烈事业心,求真务实、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注重选拔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群众口碑好,秉公用权、清正廉洁的干部;注重选拔那些经受住艰苦环境锻炼,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干部。凡在德上不“达标”者,即使能力再强、水平再高也不能选拔重用;已在领导岗位上的,要坚决调整下来。2、树立发展为本的正确用人导向。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选用干部。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整体推进;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照这一要求,把那些具有科学发展能力,能够引导科学发展,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3、树立实绩为基的正确用人导向。在干部实绩考察中,要坚持谋发展与重民生相统一。发展是第一要务,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发展是最基础的实绩,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最大的实绩。要坚持求“显绩”与重“潜绩”相统一。实绩既表现为看得见、见效快、好量化的“显绩”,又表现在打基础、周期长、难度大的“潜绩”,自觉地第2页共4页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衡量干部的实绩。4、树立公论为要的正确用人导向。在新的形势下,干部工作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