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专业人士写高考作文 高中语文老师打分 a 高考作文已不单纯是学生考题,其命题取向总是被解读出教育理念、社会变化等多方面内涵。记者邀请三位文字工作者重上考场,看他们如何诠释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今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是,写一篇文章,谈谈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 800 字。作文满分为 60 分。为这三篇虚拟高考作文进行点评的老师是白云区一所省一级中学的高三语文老师。有趣的是,这三位文字工作者的作文,距满分都还有一段距离:时评作者子强 45 分;诗人谭畅 38 分;作家李傻傻42 分。 不被信任的常识 大多数人知道、一般情况下成立,如此就可以称为常识了。当然,常识是一种文化体系,美国人的常识和中国人的常识不一样,广州人的常识和香港人的常识不一样,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的常识不一样。 常识也是一种知识,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般人的常识,要么来自人生经验,要么来自学习。除了学校教育,媒体也是一个关于常识的知识的重要来源。依据常识,新闻都是违反常识的,因而可以作为常识的反向指标,也就是凡是被作为新闻刊载的,都应该是常识以外的。可是,如果每天看报纸,就会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我们的新闻通常更多地并不违反常识;而报纸上的那些评论,也总是日复一日、常年累月地重复一些常识,看不到什么新鲜的反常的意见。 这是常识紊乱的一个例证。常识会紊乱,是因为发展变化本身也是常识的一个特征,而当发展变化的过程尚未完结的时候,常识就紊乱了。比如上大学,过去,常识告诉我们上大学只能考。后来,考不上的话,还可以花钱上,也成为常识。而现在,只要有办法,用别人的名字和档案,也可以上大学,这也许会成为新的常识,只是还没有得到时代的确认而已。 曾经在生活中给予我们很多指导、受到我们信任的常识,已经失去了指导我们的能力因而不值得我们信任了。比如,常识告诉我们,牛奶里不应该有三聚氰胺,可是偏偏中国最畅销的那些奶粉里,一度充满了三聚氰胺。常识告诉我们,和幼女发生性行为等同于强奸,但是,有些人却只算“嫖宿”。常识还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可以自主决定穿什么衣服上街,自主决定散步的方式,自主决定喝茶的伙伴,自主决定授权谁作为自己的代表,自主决定自己情绪是否稳定,可是,这种常识常被推翻。 旧的常识被颠覆了,新的常识还没有建立起来。事实上,常识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开始倡导什么的时候,通常意味着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