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1页
1/2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2页
2/2
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从皇帝到达官贵人:P64 第一段平民百姓: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一、城市1.主要表现① 衣: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的服装五花八门。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注意:中山装和旗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② 食:传统饮食 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鸦片战争后,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③ 住:随着中国开设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④ 社会风俗: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 P65 第二段★ 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锁愚昧改为简约文明⑤ 社交礼仪等: 见《历史纵横》A、礼仪 B、历法 C、节日2.变化的原因:外因:①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② 西方民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内因:① 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② 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二、农村:落后、封闭、贫穷。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用心 爱心 专心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⑴ 社会风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0 世纪 50-70 年代)⑵ 物质生活:①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② 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拥挤,物资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③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二、改革开放以来⑴ 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⑵ 食:到 1987 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⑶ 住:①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改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②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