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3)提出: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成就① 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② 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6)意义① 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② 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红卫兵”、破“四旧”和江青等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下,许多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文物被洗劫,文艺成就被抹杀,文艺人士遭批斗。出现了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只有“样板戏”一枝独秀的状况。3.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① 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② 明确方向:1979 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2)表现: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促进了文化精品的创作与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辨析比较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新中国时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2“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新型教育制度。(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1954 年宪法又正式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3)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4)到 1965 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对教育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学校的“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改革教学体制和学校学制的“教育革命”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2)影响: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