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目标]1.苏联的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进程、特点。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差异。3.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与弊端。小题精练1.(2016·安徽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张建华教授所著《红色风暴之谜》载:1927年苏联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工业方面越来越广泛地控制新建企业的审批权,某些商品的出厂价格也由国家控制。农业方面实行农产品合同预购制1928年两次用行政命令强制收购农村余粮。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A.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C.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D.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2.(2016·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这一决定()A.意图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难题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D.在实践中得到完整地贯彻执行3.(2016·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1/3,193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0%。以上史实表明()A.苏联经济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D.苏联工业化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4.(2016·保定高三摸底)苏联农村从1922年到1946、1947年,大饥荒大约平均每隔十一、十二年出现一次,连续发生了三次,造成人口非正常死亡无以计数。这种现象的出现()A.削弱了苏联政权的群众基础B.主要由于恶劣的气侯条件和自然环境C.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D.与西方大国封锁苏联的政策关系较大5.(2016·德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930年秋,泰戈尔对苏联进行访问,他指出苏联经济建设的办法是治病的办法,短期是有效的,但“这种疗法不能持久”。“不能持久”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B.苏联工业落后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发展C.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经营引发社会动荡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6.(2016·眉山、广安、遂宁一模)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基于()A.对斯大林背弃列宁新经济政策做法的赞赏B.对美国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巨大反差的反思C.对苏联即将遭到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同情D.对斯大林高度集权政治体制问题的担忧7.(2016·扬州高三期末)刘继峰《斯大林模式的几点思考》:“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斯大林模式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产物B.斯大林模式后期阻碍苏联经济发展C.斯大林模式是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D.斯大林模式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8.(2016·黄山二次联考)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大题优练9.(2016·肇庆一模·改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921年3月,列宁提出:“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常地和安心地进行经营,应当以实物税代替粮食征收制。税额应当比粮食征收制少。”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通过这种办法,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摘编自陆南泉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