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 用 图 表 并 结 合 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地域分异规律1.通过阅读不同景观及其分布图,理解自然带的概念。(综合思维)2.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世界气候图,掌握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成因,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综合思维)3.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地域差异现象,探究地理事项的内在规律,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地理实践力)一、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1.表现及成因(1)表现: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2)成因: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2.自然带的形成(1)成因:不同地域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2)表现: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3)命名:以植被类型命名。3.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图表点拨] 教材第 101 页图 5-1-2,该图展示了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由图中自然带的名称和分布可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有很强的相关性。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1)规律:热量带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2)成因: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也有重要影响。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1)规律: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2)成因:主要受从沿海到内陆不同的水分条件控制。(3)分布:在中纬度大陆地区表现比较明显。[特别提醒] 水平方向上,陆地自然带在低纬、高纬度地区都是横穿整个大陆地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更明显;在中纬度地区,陆地自然带只是在大陆东西两岸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更替,总体上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更明显。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垂直地域分异(1)概念: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2)成因:热量状况、水分条件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3)规律: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2)表现: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1)自然带之间有明显界线。( )(2)自然带相同,气候类型一定相同;气候类型一样,自然带一定相同。( )(3)纬度越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 )(4)任何区域都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5)关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