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公车上书,严复与《天演论》,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等基本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学习的方法,来理解和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那些代表人物的所作所为,从中感受改革的艰难与改革者的勇气,学习这些代表人物的伟大精神,理解近代中国进步的艰难步伐与革新气象。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对于中国进步的作用与意义。教与学双边流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新课的方法导入新课内容。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起立积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最后依然以失败而告终,在洋务运动失败后,中国人又进行怎样的探索呢?讲授新课: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正文部分内容,了解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代表人物及结果,大体了解这场运动的概要内容。(1)背景: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引起举国震惊和强烈抗议,一些在北京参加科考的举子联合向清政府上书,表达改革的意愿。(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3)简要过程与结果:此部分内容可由学生自主阅读掌握。(4)影响:维新变法运用由此拉开序幕。二:严复与《天演论》(1)维新思想的传播与宣传: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班学堂,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2)代表人物:严复。(3)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宣传载体:《天演论》。在这部分内容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他的主要主张及地位和影响。三:戊戌变法运动:在讲解康梁领导公车上书时,要讲清他们思想变化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变化对人产生的影响,甚至可以可以更深入的指出导致他们思想变化的原因在与中国当时一些开放地区的发达与呈现出的一些全新的气象,从而引导学生初步的理解近代西方列强在对华侵略过程中,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些全新的东西,从而逐步的培养学生的一些客观(1)背景:1895年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得中国到了极度危险的边缘,有识之士多次呼吁清政府改革图强;光绪帝的积极推动。(2)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开始。(2)主要内容:本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概括的掌握:经济措施;军事措施;教育与文化措施;政治措施。(3)变法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4)变法的失败:本部分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并概括总结出变法失败的几个主要原因:顽固派的阻挠;变法过程的仓促;变法措施的基础性不牢;危机时刻的处理不当等。本课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戊戌变法的来龙去脉,在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的场合,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又掀起了改革图强的号角,并以极大的勇气开展了改革的进程,虽然,改革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但改革本身和他们的大无畏的勇气依然是值得今人汲取和学习的。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在讲解戊戌变法的影响时,要讲清这次运动之所以产生了如此之大的作用,是因为它的很多内容完全与中国既定的传统与思想不符合,这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学习的方法去理解这一变化,而这也需要在讲解时适当的介绍一些当时的社会状态,通过这种比较,才能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戊戌变法的影响与意义。教学反思本课内容颇多,且其中有着诸多的概念,但重点突出,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应该不难,但是在理解这场运动对于当时中国的影响时,需要一定的历史想象力与比较思考的能力,这些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进行很好的训练和思考,如此,方能更好的使得学生理解历史和获得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