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远景图》教学目标:1、了解茅以升的有关知识和写作背景;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2、在自读自学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体会语言特点,掌握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征来写的方法。3、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4、了解桥梁的有关知识,激发对未来科技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两句词是毛泽东同志看到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畅游长江后写下的词句。词句充分表现出词人气壮山河的豪迈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科幻说明文《桥梁远景图》。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本文题目告诉了读者本文写作的主要内容,即桥梁事业发展的远景蓝图,也告诉了读者本文的时态特点,即未来时,是想象中的。所以,由本文题目,我们又可以知道本文的体裁是科幻说明文。2、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桥梁专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其他科普读物,如《五桥颂》、《二十四桥》《人间彩虹》、《中国的石桥》等。3、背景资料:本文是茅以升写的一篇科普文章。桥梁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赵州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解放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本文就是作者在总结现有的桥梁概况的基础上,以科学家的眼光和思维,对桥梁的未来发展所作的展望和畅想。4、学习生字:喜鹊(què)桥墩(dūn)承载(zài)便宜(pián)缆索(lǎn)5、理解生词。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说明桥的重要性和桥梁的基本结构。第二部分(3—13):具体描绘“桥梁远景图”。第一层(3、4):说明即便将来交通极其发达,“桥梁还是少不了的”。再次强调桥梁的重要性。第二层(5—8):每段的首句为中心句,说明将来的桥随着科技和新材料的运用会造得更快、更低、更便宜、更美、更方便。第三层(9—13):突破了现有桥梁的结构和造型,对将来的桥作了更大胆的设想。这篇说明文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的发展趋势作了大胆的预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桥梁远景图,使我们对未来的桥梁发展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四、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既有有形的桥,也有无形的桥。有形的桥,具有审美价值,代表一种创造精神。无形的桥有更为深层的文化含义,体现了重沟通反阻塞的意识。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只有架起沟通的桥梁,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成长,才能共同创造辉煌的事业。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如何正确地判断文章的说明对象——要正确地判断文章的说明对象,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说明对象。在弄清了说明对象的含义后再去学习如何正确地判断说明对象。说明文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之分。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指具体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指抽象事理。要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我们学过的说明文,不少文章的题目就表明了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等。所以,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一般可从分析标题入手。当然,也有例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说明对象并不是人民英雄,而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课文。2、课文开头引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有什么作用?明确:说明桥的重要作用,同时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既可引发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可激发他们的想像力。3、“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设问句,引起读者注意,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什么是桥。4、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明确: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桥就像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