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目的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电教方式多媒体德育要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教时安排本课共分2课时。第1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第2课时:分析解读课文,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基本内容补充内容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听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状物记叙文《石榴》,热烈的石榴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加强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找出不同的场景和体现线索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字词正音:轻飔(sī)隽(juàn)妙隽(jùn)逸圆晕(yùn)憩(qì)息融融泄(yì)泄忧戚(qī)蹇(jiǎn)劣皎(jiǎo)洁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二)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这道题相对较为容易,可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参考答案:(1)故乡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隽妙无比的春景;②外形: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③飞翔:斜飞、隽逸地横掠;④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2)海上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绝美的海天;②外形:乌黑的小水禽;③飞翔:隽逸从容地斜掠;④憩息:展开双翼、身子一落。(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参考答案:①相同点: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②不同点:品种、外形、栖息地等。(四)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句子。要指出作者是以乡愁为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的。从课文对小燕子的动态和静态描写中知道其飞翔和憩息的相关内容。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三、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附:板书设计:海燕郑振铎活动背景外形飞翔憩息故乡的小燕子隽妙无比的春景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斜飞隽逸地横掠粗而有致的小黑点海上的小燕子绝美的海天乌黑的小水禽隽逸从容地斜掠展开双翅身子一落△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刻的思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探究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点;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巩固练习(课外练笔)。教学过程:一、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一)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教师明确: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7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