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1.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运用示意图,记住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综合思维)2.结合图示,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区域认知)3.结合具体气候类型,掌握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地理实践力)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面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3.形成(1)地球表面性质均匀且不自转:形成单一的闭合环流。(2)地球自转:形成三圈环流。4.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气压带(2)风带(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①原因: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②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图表点拨]教材P65图3—2-5,该图展示出:(1)地球上有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六个风带(南北半球分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和高纬极地东风带)。(2)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3)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15.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①特点: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②原因: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2)北半球①特点:气压带相对破碎。②原因:陆地面积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明显。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区。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区。(3)季风环流成因①海陆热力差异,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世界最典型的季风环流。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大气环流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分布赤道低气压带终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终年炎热干燥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西风带终年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1)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西南风。()(2)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3)北半球的气压带都成块状气压分布。()(4)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5)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ABCD[提示](1)×南、北半球的西风带的风向不同,北半球西风带盛行的是西南风,南半球西风带盛行的是西北风。(2)×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3)×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份时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中心分割成块状存在于海洋上;7月份时,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中心分割成块状存在于海洋上。(4)×地中海气候是因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因此大气环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2(5)C[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即为冬至日,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C图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图示赤道低压带完全位于赤道以南地区,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向南移,且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为东南信风带。]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在18世纪产业革命之前,人们航海的动力主要依靠风。航海家们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上装运的到美洲大陆的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相继死掉,马肉又吃不完,不得不把马肉投到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30°纬线叫作“马的死亡线”,又称“马纬度”。问题1(区域认知)除“马纬度”外,地球上还有哪些海区是无风地带?[提示]赤道、南北纬60°海区。问题2(综合思维)为什么其他海域总吹着有规律的定向风,而在“马纬度”等海区总是无风?[提示]在赤道、南北纬30°和南北纬60°海区无风是因为它们受单一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或下沉气流。问题3(区域认知)帆船在行至纬度40°~60°海域时往往会遇到狂风巨浪的海域环境,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