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宏观调控(教学设计)河北唐山乐亭汤家河高中白锦秀063600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2.能力目标:辨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法制意识。4.美育目标:培养学生服从大局,创造社会生活的整体美、和谐美。二、教学重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三、教学难点: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法,讲练结合法。五、教学手段:投影,篇子。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上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知道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完美的,那它有哪些不足呢?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⑴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有些行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例:国防、消防、义务教育、助人为乐。②有些经济行为不能让市场调节。例:麻醉品、枪支弹药等。由此可见,一切活动如果都依靠市场调节,必然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因此,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⑵市场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①自发性。原因: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是自发的。可能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象。例: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后果:造成收入差距过大,两极分化,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②盲目性。商品经营者和生产者各自独立、分散经营→不可能准确全面地握握市场信息→决策必然带有盲目性→结果必然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③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做出决定→实现供求平衡→必然有一定的时间差→必然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过渡】:通过上面的教学我们明确了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它的主要目标是什么?2.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和目标①含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⑴促进经济增长。表现:经济总量的增加,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回答)意义: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学生回答)用心爱心专心重要性: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目标(学生回答)⑵增加就业意义:不仅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而且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回答)⑶稳定物价含义: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大起大落。(学生回答)意义: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生回答)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含义: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收入和支出的大体平衡。(学生回答)意义:对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回答)【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国家宏观调控的四个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只有正确运用好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那么国家应该怎样实施宏观调控,应用哪些手段?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学生回答)①经济手段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让学生举例:提高粮食收购价;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内容:价格、税收、信贷、利率、产业政策等。作用: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学生回答)②法律手段含义:国家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学生回答)意义: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的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学生回答)【注意】法制性是市场经济的特征,因此,法律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