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课前预习【预习指南】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机构√解决消费者与经营者争议的途径√怎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信息点击】请消费者记住这些时间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对部分商品实施“三包”,在时间上有如下规定:(1)“7日”规定。产品自出售之日起7日内发生性能故障,可以选择退货、换货或修理。(2)“15日”规定。产品自出售之日起15日内发生性能故障,消费者可以选择换货或修理。(3)“三包”有效期规定。“三包”有效期自开具发票之日起计算,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实施“三包”的13种商品中,彩电、冰箱、自行车、手表等的“三包”有效期,整机分别为半年至一年,主要部件为1~3年。在“三包”有效期内修理两次,仍不能正常使用的产品,消费者可凭修理记录和证明调换同样的产品或按规定退货。“三包”有效期应扣除因修理占用的时间,换货后的“三包”有效期自换货之日起重新计算。(4)“90日”和“30日”规定。在“三包”有效期内,因生产者未供应零配件,自修理之日超过90天未修好,修理者因自身原因修理期超过30天的,消费者可免费调换相同型号规格的产品。(5)“30日”和“5年”的规定。修理者应保证修理后的产品能正常使用30日以上;生产者应保证在产品停产后5年内继续提供零配件。奸商宰客花招多如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营销手段层出不穷,但目的只有一个,从所经营的商品中赚取效益。然而,笔者在此要指出的是,一些心术不正、利欲熏心的商贩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用心爱心专心利用种种不正当经营手段从中牟利。现将15种花招纳列如下,提醒消费者警惕。杀价法:一条毛毯实价100元,而广告牌上却赫然写着:“挥泪大甩卖,原价350元,现价200元,欲购从速,莫失良机。”双簧法:一商贩召集一帮朋友前来“撬边”、“壮势”,一人叫卖,数人帮腔,并争相慷慨解囊,从而诱得顾客眼馋掏钱。强龙法:衣服一试穿就得买下,否则寸步难走;嘴里高喊“货真价实”,包退包换,但一旦要退,顷刻间就会“伏兵”四起,把你“收拾”一顿。化妆法:馒头不白,硫磺猛蒸;葡萄不熟,喷成紫色;蔬菜不鲜,清水浸泡;辣酱不红,加点色素……这一类“化妆品”看上去往往比真品更抢眼,顾客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增重法:活鸡、活鸭、蔬菜等注水增斤两;酱油、酒、醋等掺水添分量;羊绒里混棉絮;卷烟里掺菜叶,茶叶里夹树叶;粮食中拌沙子……不法商贩,花样繁多,稍不留心,消费者便会被“宰”。转内法:地地道道的国产货却贴上洋商标,美其名曰“出口转内销”,漫天要价,坑蒙消费者;把国产香烟装入外国烟盒中,把国产酒装入洋酒瓶……挂“洋”头卖狗肉,使“洋”迷心窍者“如愿以偿”。攀亲法:亲朋近友之间“购物欠商量”,商贩“宰你没商量”,往往在“请多关照”的“亲热”中悄悄把你“宰”了个明明白白、痛痛快快。时差法:“开张大吉”,让利销售;天黑摆摊,天亮收摊;最后三天,降价处理;时令已过,亏本贱卖……以时差和气候变化为“契机”,高举招牌,名曰“降价处理”,实则“宰刀”高举,贪小便宜者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抛砖法:买套西服,送条领带;雅座就餐,免费送酒;拍婚纱照,送化妆品……商家这样的“感情投资”式促销,几乎都是“笑里藏刀”,“让利优惠”是假,诱消费者掏空钱袋是真。到头来,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费者除在感情上得到一时的满足之外,还能得到什么呢?调包法:当你看准好货,掏钱付款之际,商贩眼明手快,变魔术般地用次品换走真品。此种伎俩常见于买卖化妆品、烟酒、鞋帽、服饰等可以包装的物品,“宰”客就在为您包装的“再服务”过程中。献媚法:有些女摊贩常常会在男顾客面前娇姿媚态,频送秋波,甜言蜜语,当你选购衣物时,她会“热心”地为你“参谋”,并会“主动热心”地帮你试穿,使你在“受宠若惊”中连价钱也不杀就买走了。故纵法:时髦服饰只挂一件在显眼处,并注明“无货”或不出售或“仅此一件”,诱惑顾用心爱心专心客驻足,如果顾客有购买的意向,商贩便会显露出“忍痛割爱”的神情,“让价优惠”。如此“姜太公钓鱼”,愿者当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