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1.结合实例,了解海—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区域认知)2.运用图表,掌握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综合思维)3.运用图表,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区域认知)4.运用图表,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综合思维)一、海—气相互作用1.概念:海洋与大气边界上的动量、热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特性的影响。2.海—气间的物质交换(1)液态的物质交换②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2)气态的物质交换①形式:海洋――――――――→大气中二氧化碳。②影响:对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率。(3)固态物质的交换3.海—气间的能量交换。(2)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3)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大气环流及其所形成的行星风系和热带气旋。二、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1.影响1(1)影响:维持全球水热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形成的基础: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2.对水量平衡的影响(1)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海洋。(2)过程:大气环流→水循环。3.对热量平衡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2)热量收支状况①低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收入大于支出,热量盈余。②高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③实现热量平衡方式: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源源不断输送到高纬地区的结果。[图表点拨]教材P105图4-3-2,该图展示出:(1)横坐标表示纬度,纵坐标表示辐射热量,黄线表示热量收入,红线表示热量支出。(2)低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收入大于支出,热量盈余;高纬度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3)热量收入和支出图像交点处,该纬度热量收入和支出平衡。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1.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1)概念: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2)影响①正常年份a.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低,空气稳定→降水偏少,气候偏干赤道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高,空气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b.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冷海水上涌→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繁盛→鸟类丰富。②厄尔尼诺年a.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空气对流运动增强→降水增多→洪涝灾害赤道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空气对流运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严重干旱b.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信风减弱→冷海水不上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大量减少。c.厄尔尼诺影响不仅仅局限在赤道太平洋地区,而是全球性的。四、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1.概念:指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下降的现象,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2.影响(1)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较正常年份偏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洪涝灾害严重。(2)赤道东、中太平洋地区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23.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间隔周期(1)历史上,大约7年。(2)近年来,其时间间隔在缩短。(1)陆地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源、直接的热源。()(2)大气运动会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3)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区。()(4)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秘鲁沿海、北美南部地区降水可能增加。()(5)厄尔尼诺期间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出现干旱少雨天气,产生森林大火,其主要原因是()A.上升气流代替了下沉气流B.下沉气流代替了上升气流C.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D.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提示](1)×海洋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源、直接的热源。(2)×潮汐是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球吸引导致的,不是大气运动引起的。(3)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海区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区。(4)×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秘鲁沿海、北美南部地区降水可能减少,会更加干旱。(5)B[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