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一背景分析首先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学习的是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销售盈亏”问题,这是在学生学习了一般性应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个重点探究。这部分内容是中学阶段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用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其中渗透的数学建模思想是学生必备的数学修养和素质。因此它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重点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应用题文字多,信息量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其次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盈亏问题中的专业名词不熟悉,不理解,难以找出相应的等量关系。因此我选择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层层深入探究。这样做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二教学目标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准备从以下三方面来制定。(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商品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等概念,弄清它们间的数量关系。(2)会判断销售中的盈亏。(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2)体会方程是描述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模型,领悟数学建模思想。(三)情感与态度(1)让学生体会“数学是源于生活的,也可以用于生活”。(2)同时体谅父母,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分担父母的辛劳。三教法学法(1)教法设计中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思维比较活跃,但长于形象思维,短于抽象思维。因此在教法上我采用情境创设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启发诱导贯穿教学始终。(2)学法设计在学法上,鼓励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四教学过程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五个环节,下面我将逐一说明。(一)情境激趣,引入课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教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大头儿子。今天他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大家帮忙,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吗?由熟悉的动画人物引入,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会想:大头儿子想让我帮他什么呢?接着播放“大头儿子爸爸妈妈”的对话,点拨学生:片段中进价是多少?利润率是多少?这样设计避开了直接描述抽象概念,而是从情境当中具体化。然后提出4个小问题:商家的利润从何而来?赚多赚少用什么衡量?售价和利润率有什么关系?生活中商店里有些什么样的促销手段?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概念及基本关系,回忆生活中熟悉的购物场景。最后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将练习设计成抢答题的形式,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二)呈现问题,自主探究首先教师设计了“大头儿子帮爸爸看店”的情景,引出第一个探究。卖出两件衣服,售价一样。爸爸却说他做了一笔糊涂的买卖,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大头儿子不明白,同学们快来帮忙吧!这样设计请学生以助人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激发探究的兴趣。然后我提出了两个问题由浅入深:先请学生估算盈亏情况:有的学生认为做买卖肯定赚钱,有的学生会根据“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也是25%”,而断定抵消了,不盈也不亏。此时教师不下任何结论,而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与时间。老师进行适时地点拨,这时,可请两名学生板演解题过程。最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估算和实际的计算可能大相径庭。这样设计让学生参与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突出了重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又设计了第二个探究:你能否帮助大头儿子,让他的生意不亏本?这样设计让学生多角度多策略地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方法的多变之美。(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此时正是学生容易疲劳的时段,也是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因此设计了“讨价还价”的情境:爸爸告诉大头儿子一个秘密,他们服装店只要售价高出进价的20%就盈利。你作为顾客,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