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从容说课本节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即孟德尔的单因子遗传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2.F2为什么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呢?孟德尔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进行解释。3.对分离现象解释正确吗?孟德尔设计了巧妙的对分离现象解释的实验——测交实验进行验证。同时教材安排了“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使学生能更好地来体会孟德尔的假说。4.分离定律。这是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结果及其解释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本节内容有何内在联系呢?教材伊始,通过“问题探讨”栏目,既让学生了解“融合遗传”的内涵,为理解孟德尔的“颗粒遗传”埋下伏笔。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介绍实验前,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及孟德尔所选用的豌豆适于作为实验材料的生物学特征。这为讲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并获得成功作了必要的铺垫。本节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严密,层层深入地展开。其依次展开的顺序是: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设)→总结出分离定律。这种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相一致的。教材的主导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本教材对原教材有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结构;为了加深学生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关系的理解,体验孟德尔的假说,教材穿插了模拟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本节教材的特色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过程为主线,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过程,层层深入地展开的。因而教材内在的逻辑性很强。这就是本节内容的思路脉络执教者能否把握本节教材的这一结构特点,是在教学中能否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关键。本节教材在教学方法上要力求做到精心设计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对难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性状分离的模拟实验的设计上。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突破难点。●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2)认知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3)理解自交、杂交、测交、正交、反交、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杂合子和分离定律等概念。(4)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2.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2)相互交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体会孟德尔对杂交实验分离现象解释的假说。(3)自主学习: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多种渠道,收集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个人资料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教学重点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4.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教具准备1.实验材料和用具。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课件。●课时安排本节内容需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人们曾经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这种观点也称做融合遗传。讨论:1.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会是什么颜色?2.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第1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学生查找孟德尔的生平资料。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遗传图。3.认知豌豆适于杂交实验的生物学特征。[情境创设]课室(或多媒体课室)屏幕显示:问题探讨[师生互动]以上问题的呈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快把学生引入新课,进入学习状态。〔屏幕显示课题: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同学们,遗传是生物界普遍的现象,但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啊!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