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2.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3.体会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二、过程和方法朗读、感悟、鉴赏、背诵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引导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法指导本单元学习抒情散文,如何阅读抒情散文?⑴首先是通过语言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情感。⑵艺术手法的赏析。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一、课前自主学习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是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浙江绍兴。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9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1948年,在国统区反对蒋介石卖国政府的民主运动中,他一贫如洗,身染重病,毅然在一份抵制配给美国面粉的宣言书上签了字。毛泽东同志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该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2.写作背景提示:《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时任清华教授。文章的第一句说:“”。不宁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永远是个迷。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困苦和诸多矛盾;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可以阅读和掌握这篇文章之后,作进一步的探讨。二、完成《世纪金榜》p58基础自主预习三、整体感知1.导入2.听录音,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明线暗线:文章结构:3.分析课文4—6段,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互动)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思考:(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写了哪些景物?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2)看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思考:(1)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2)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3)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六段——荷塘的四面思考:(1)本段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2)末句“······我什么也没有”在表达思想感情及行文上有什么作用?4.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