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本课在《课程标准》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和政权巩固后,创造性地建构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民主的新模式,(即上述的三项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它有别于西方的代议制、两党政治,又不同于苏联、东欧的一党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最广泛的、高度的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它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真正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原则,从而为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和前景。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历程的一大贡献。本部分内容在初中中国现代史和初三的政治课中有过分散的简单叙述。但不是专题,也不系统。然仍可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分析鉴于本学期高一学生正处于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社会知识水平、政治理论水平、抽象思维能力都还不高。而本课不少概念难度较大,理论水平较高,而学生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又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故应引导学生课前在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去采访、去感知、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参与的能力。同时要求进行课前预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开国大典、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发展情况。二、能力与方法1、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2、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内在关系、建立的意义和特征。3、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课堂的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探索,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度民主的政治体系。它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2、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逐步完善。树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理想。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高度民主、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原因、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教学方式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教学用具搜集、剪辑有关“人大”“政协”、少数民族的录像和资资,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件的底色为蓝色,这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并不易疲劳。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课前发动学生各历史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收集“人大”的选举和职权、“政协”的政治商、参政议政和“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资料,要求有条件的同学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好记录。组内进行讨论,归纳,准备课堂交流。2、预习课文,思考课后“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评”。(二)导入设计教学导语西方主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建立起代议制和两党政治,那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后,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来确保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当家,做国家的主人呢?今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