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辛亥革命一、教材分析《辛亥革命》一课,教材着重分析了辛亥革命的背景,武昌首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这节课涉及的范围较广,知识难度较大。在辛亥革命的背景方面,教材详细描述了辛亥革命要爆发,并不得不爆发的社会背景。在武昌首义一节,简要介绍了武昌起义的过程及影响。在“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一节中,教材的深度加大,由辛亥革命的失败到中国社会性质是否有了变化,即使社会性质没有变化,但对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也有深入的影响。教材对本课的分析,从历史史实入手,把我们的教学引向了深层次的历史思考。二、学生分析这一节课的学情分析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已经对辛亥革命的部分事实和影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在学生思维中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了解较为肤浅,甚至有错误认识。另一方面,高一学生的思维模式正在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对感性的教学素材,如视频、漫画、动画等的感知度远远高于逻辑思维等抽象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把握学情,才能游刃有余的做好本课的教学。三、教学目标第一,教学目标源于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解读课程标准,进一步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深对历史基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第二,具体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培养观察想象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的联系;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其结果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采用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展示;视频播放技术;实物投影师生交流互动。2、第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第二,在辛亥革命的背景中,播放陈天华的《猛回头》,使学生熟悉辛亥革命爆发前,进步的中国人追求民主的精神风貌。在武昌首义中,播放武昌起义的过程和林觉民受审的视频,使学生加深对武昌首义的认识,在情感上得到升华。第三,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学生分小组整理思路,使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互动。3、预期效果:第一,较深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第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实物投影展示,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整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通过视频播放,震撼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行感情升华。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学生思考作答多媒体,投影仪小组预习展示教师倾听,点拨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多媒体,实物投影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深入小组了解情况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展台小组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展示成果学生分小组展示多媒体,实物展台教师点拨疑难教师引导学生答疑解惑学生曝露出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多媒体教师梳理本课线索教师梳理本课线索学生整理多媒体当堂训练教师展示本课重难点问题的训练习题学生分小组解答多媒体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教学,除了学生要掌握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上的要求外,最大的特色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设计。其实这三方面是不可分开的。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学过程中的课前自主预习环节,完成自主预习的前置性作业,课上分小组展示课前自主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