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2.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1.按时序把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从布局变化对比唐都长安与北宋都城开封的不同;把握唐宋兴起的著名港口城市和明清兴起的著名工商业市镇的地理分布。(时空观念)2.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认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和影响。(唯物史观)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认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历史解释)4.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家国情怀)知识点一商业的发展1.商周时期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概念阐释]“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指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3.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2)表现: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4.宋元时期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5.明清时期(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3)白银在流通中的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轻巧识记]“三先”“三后”巧记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知识点二城市的繁荣1.自周秦迄唐代(1)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2)唐代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2.宋代(1)商业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还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2)城市职能: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3.新型城市的崛起(1)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2)明清时期,除南北两京等传统大都会外,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知识点三“重农抑商”1.产生的原因(1)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2)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2.发展历程(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2)汉初: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4)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①表现: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禁止民间出海贸易,只许广州一口通商。②影响: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史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①,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②,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③,而众以散。”——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2[解读]①句主要阐释“市”有空间的限定,②③句主要阐释“市”有时间限制。[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提示】“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史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④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⑤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中国古代史》[解读]注意④,体现了“市”打破空间限制;⑤体现了“市”打破时间限制。[思考](2)根据史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