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芙蕖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掌握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多义词。2.过程方法: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以时间为序,纵横结合,全面介绍事物的写法。3.情感态度:学习作者不拘泥于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多义词。难点: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以时间为序,全面介绍事物的写法。教法选择导学法、诵读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课文按要求预习。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2课时备课总数第45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揭示学习目标二、指导学生先学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一)学习课文第2段1.学习步骤同第1段。2.文段赏析:问题一: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中一些抒情语句的表达效果。问题二:“后先相继……乃复蒂下生蓬……”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二)学习课文第3—7段1.步骤如前,重点解释:2.问题三: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的说明顺序。问题四:在分别写了四个方面以后,李渔又作了一个总结:“是芙蕖也者……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这一段文字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说明了什么内容?问题五:文章到此,可以说是到了高潮,无以复加了。但是,李渔却在最后来了一笔真正的散文:说他虽然以荷为命,但却没有条件得“半亩方塘”(像朱熹所赞颂的那样“半亩方塘一鉴开”)来种植荷花,只能“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结尾的句子是:“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不善营生”,尚是对自己的批评;而“草菅其命”,则对自己的调侃了。这一点与周敦颐《爱莲说》有什么不同呢?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一)问题一点拨:带着相当主观的感情色彩,拿它和“群葩”相比,强调它的优越,就是很绝对的。他说,其它的花美好,只在开花之时,花前花后,“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这话说明很极端,很片面。世间花卉无数,其它花卉,在开花之前和之后,就一无可赏吗?但这并不在李渔的考虑之中,因为它说的“可人”,以自我感觉为标准,这就不是说明而是抒情了。1.默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2.看屏幕学生明确先学的方法。3.学生学习第2段,思考课件所展示的问题。4.学生学习第3-7段,思考课件所展示的问题。5.检查先学情况,解决第一个问题。6.检查先学,解决第二个问题。1.提问相关常识,巩固记忆。2.课件展示图片。3.课件展示学习目标。4.教师口头进行学法指导。5.巡视督察。6.教师范读。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问题二点拨:这就是我国传统散文中所谓夹叙夹议的方法,其好处在于自由灵活。李渔追求不拘一格的笔法,正符合他的个性。(二)问题三点拨:首先言其可鼻,再次言其可口,最后言其可用。问题四点拨:从结构上来看,这完全是议论文的句法,把荷花的好处,几乎说到了极致。问题五点拨:明确:周敦颐赞美荷花,目的是为了美化自己的精神境界,把它提升到陶渊明菊花的清高档次上。而李渔赞美荷花,却把自己说得很惨,很差劲,“草菅人命”,简直是花的刽子手。这一笔,作为散文,真是大手笔,神来之笔。而这正体现了李渔自己所追求的“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的目标。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1.“阅读练习•探究”二。2.“阅读练习•探究”三。3.请学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⑴课文写芙蕖,突出其什么特点?(可人。)⑵芙蕖“可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可目,可鼻,可口,备用。)⑶芙蕖的“可目”表现在哪些地方?采用了什么方法?(板书)⑷芙蕖“可鼻”,“可口”,“备用”表现在哪些方面?4.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结:作者通过以上的说明,最后指出:无一时一刻不适人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以此说明其可人。六、板书出水之日点缀绿波茎叶既生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生蓬结实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7.检查先学,解决第三个问题。8.检查先学,解决第四个问题。9.检查先学,解决第五个问题。10.学生讨论问题,力争小组解决。1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并回答问题。12.读记板书要点。7.课件展示作者的创作理论。8.适时指导。9.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