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适应性检测(二)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我国某地传统民居(如图所示)坐落在河边高40多米的土崖上。当地居民用黏土制作土坯和土块筑墙,墙体厚度达1米左右。据此完成1~3题。1.推测该民居位于我国的()A.福建省B.陕西省C.内蒙古自治区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该民居建在土崖上的主要目的是()A.登高望远B.方便交通C.防御洪水D.通风采光3.该民居墙体厚度大的主要作用是()A.通风散热B.保温隔热C.防漏吸潮D.防风防沙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材料当地居民用黏土制作土坯和土块筑墙,墙体厚度达1米左右,推测该地气候干旱,沙质物质较多,应该为西北地区,D正确;福建省代表性民居为土楼,A错;陕西省代表民居为窑洞,B错;内蒙古自治区代表性民居为蒙古包,C错。故选D。第2题,一个地方的建筑特点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读图可知该建筑坐落在河边高40多米的土崖上,房屋离河流有足够的距离,其主要功能就是防洪。新疆地区夏季高山冰雪融化后,河流水量增加,靠近河岸可能会遭受洪水侵袭,所以C正确;登高望远应该选择在海拔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A错;方便交通应该靠近河流,B错;通风采光与房屋的朝向及窗子的大小有关,D错,故选C。第3题,新疆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墙体厚的作用是夏季隔热、冬季保温,故选B。答案:1.D2.C3.B凤堰古梯田(如图所示)位于陕西南部,被誉为“中国最美田园”,于清代修筑而成,主要分布在海拔500~650米之间的坡地上。梯田修筑初期,当地农民夯实梯田底土来改良水稻生长条件。近年来,当地越来越多的梯田由种植水稻改为油菜和果树。据此完成4~6题。4.凤堰古梯田分布区的气候类型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山地气候5.梯田修筑初期,当地农民夯实梯田底土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梯田坡度B.平整土地C.减少水分下渗D.加固梯田6.当地越来越多的梯田由种植水稻改为油菜和果树的主要原因是()A.粮食需求量减少B.水热条件发生变化C.城市化快速发展D.产业发展方向发生变化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该区域的地形图分析,凤堰古梯田地处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的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A正确。第5题,梯田修筑初期,属于刚开垦的土壤,土质疏松,孔隙大,地表水易渗漏,故易出现干涸;因此,梯田修筑初期,当地农民夯实梯田底土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水分下渗,C正确;而降低梯田坡度、平整土地、加固梯田不是夯实底土的目的,A、B、D错误,故选C。第6题,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中市场需求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规模,该地越来越多的梯田由种植水稻改为油菜和果树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该地产业发展发生了变化,D正确;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需求量会增加,A错;一个区域的水热条件短期内处于稳定状态,B错;城市化快速发展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C错,故选D。答案:4.A5.C6.D菲律宾薄荷岛上有大量石灰岩圆锥状山丘,高度在40~120米之间,山上长草山下长树,山体形似草堆,每年有一两个月“草堆”干枯,转为咖啡色,酷似一大堆巧克力,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山”。左图为巧克力山景观图,右图为薄荷岛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7~8题。7.薄荷岛“草堆”干枯,咖啡色最鲜明的月份是()A.12~1月B.4~5月C.6~7月D.9~10月8.石灰岩圆锥状山丘上树木少的原因是()A.森林破坏,石漠化严重B.岩溶地形,土壤过湿C.土层瘠薄,风力强劲D.地势较高,热量条件差解析: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的气候特征及其植被分布。材料所指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说明此时不仅热且天气干燥,故此时应为热带季风气候的4~5月,B正确;12~1月,当地草地开始枯黄,未完全变为褐色,A错误;6~10月,正值当地雨季,山丘碧绿,C、D错误,综上,本题选B。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该岛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