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编写者、执教者:王若冰教学重点:1、了解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的风格2、品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点评词中俊句,学会比较鉴赏教学方法:对比评判法、朗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唱流行歌曲,现在最流行的歌曲是什么?人气最旺的歌手、歌词作家是谁?其实,词也是当时的流行歌曲,而柳永就是有名的歌曲作家。他的词,流传很广,凡“有井水处便能歌柳词”。但我认为真正好的艺术,不仅能流传一时,更是流传千古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妙好词。二、作者介绍: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精通音律,熟悉民间乐曲。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据载:柳永应试时,宋仁宗因他曾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怒斥“此人好‘浅斟低唱’何用‘浮名’?且填词去!”因而落第。从此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纵游娼馆酒楼间。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在宋仁宗景佑元年中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安葬。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放录音,品味。提问:1、你最欣赏哪句?为什么?2、你能从这首词找出一些常用的蕴含着特定含义、氛围的意象吗?(杨柳、秋)四、出示改编后的《雨霖铃》,让学生与原作对比,分析哪篇好?寒蝉凄切,夕阳西斜,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将发。执手相看泪眼,有千语叮咛。念去去、千里相隔,乌云沉沉楚天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芳草地、凄风冷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学生讨论,发言:(1)对长亭晚:古代交通不如现在方便,一个电话,就可以听到对方声音;相隔千里,飞机几个小时就可来到心爱人身边。古代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马与船,离别再相见,不知要何年何月说不定就是永别,因此古人送别总是十里八里,长亭短亭,一程又一程,叮咛又叮咛,一送就是大半天。长亭:古代送别的地方。“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典型的送别环境。王实甫《长亭送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2)留恋处兰舟催发(时)离别时大家都无精打采,毫无心思饮酒,却一杯接一杯往下灌。一方面情侣恋恋不舍,另一方面,舟船不得不出发,一个“催”字把矛盾凸现,把情人迟迟不忍分离的心情栩栩写活。(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典型的细节。此时无声胜有声,与苏轼“相顾无言,唯有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泪千行”(《江城子》)异曲同工。“流泪眼望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句陡然一转,意境全新。从实境转写幻境。从此挥手一别,举目关河:浩淼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它给读者的感受,不仅是自然景色之暗淡,更充满着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怅惘:无边无际的愁绪。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辽阔之景衬内心愁绪之奔泻而出。(5)今宵酒醒何处:“酒”换为“梦”,反而削弱了离别之情。白日尚“执手相看泪眼”,入夜便恬然而入梦乡,岂不是白天是在逢场作戏?酒则不同。借酒浇愁,暂时麻醉。但一经复苏,愁情更让人柔肠寸断。(6)杨柳岸,晓风残月:柳——留同音。常用以表依依惜别之情。如《诗经》:“惜我往矣,杨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须怨杨柳”等。晓风:清凉,衬别后心境之凄凉。残月:透露出凄情冷落之感。三种景物构成的画面凄清。五、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色。问:从以上的分析鉴赏中,你们能否说说这首词有哪些艺术上值得我们借鉴品味的地方?1、虚实结合:设想别后场景,是虚写;铺写别时之情,是实写。2、情景交融(略)六、总结柳词为代表的婉约派的词风特点。婉约派代表作,缠绵,表达情感细腻、委婉。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