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发展与困境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培养质量,国家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湖北省教育厅根据国家提出的《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区域合作的意见》精神,结合中部崛起战略,在2006年制定并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是实施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5年的建设,湖北省共在20个地方高校立项建设了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32个,涵盖21个一级学科。笔者有幸参与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评估检查工作,并结合多年研究生教育工作体会,积极探讨地方高校和政府部门如何进一步加强创新基地建设,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一关于基地的主要做法与成效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建设主体都是具有一定研究生教育历史的高校,合作单位是当地的骨干企业或产业基地。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将学校的学科优势与企业的生产研发优势紧密结合,努力建立紧密型、战略性、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两者的结合促进了“双赢”:学校将学科优势和科研成果带到企业进行实践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生产和研发设备,促进学校学科发展,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1明确管理和运行机制基地建设的单位主体有学校和企业,个人主体有基地负责人、研究生、指导教师等。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过程就是校企合作的过程,存在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研究生、企业与研究生、研究生与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等关系。学校和指导教师需要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条件;企业需要人才和科研成果;学生需要良好的教育实践和科研训练机会,需要合适的就业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作岗位。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是上述主体有效结合的基础和平台。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理顺和促进了各主体间关系的发展。(1)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基地管理委员会明确基地建设的主体和责任部门、规划建设目标,提供基地基础条件,决策基地重大事项等。现有立项建设基地均成立了以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为组长,研究生处长、学科负责人和合作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管理委员会,设立基地主任专职岗位。基地主任负责基地创新研究课题、研究生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工作,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另外,签订合作协议,落实基地协作机制,对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及成果分享等进行责权利划分。(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基地导师遴选办法》、《基地研究生遴选办法》,选拔研究生和指导教师。研究生选拔采用自愿报名,采用选定或参与某项课题研究的形式,最后由学校和企业确定入选名单的形式。实行“学校导师+基地导师”的双导师制,并逐渐构建以企业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制定《基地课题申报与管理办法》、《基地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依托企业科研工作为研究生提供资助、科研训练的实习实践模式。建立基地建设专项经费制度,用于学术活动、研究生培养、基地基本设施建设等。制定《基地建设管理机构及职责》、《基地准入制度》等,强化日常管理,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转。2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基地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新途径,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1)构建以企业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强调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依托企业科研工作为研究生提供资助和助研岗位等,实现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的紧密结合。邀请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主要负责人参与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并按企业需求制定“订单式”培养方案。聘请企业专家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对进入基地学习的研究生实施联合培养,组织并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培养研究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2)培育研究生创新团队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在优势学科领域、行业前沿领域等组建研究生创新团队,融入企业科研项目,提高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建设创新基地网站,开展基地介绍、项目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