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的1.朗读、翻译课文。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4.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翻译,文言词汇的积累,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导入探索自然,探索未知,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我国古代的许多神话传说其实都是劳动人民对自然世界的最初探索和认识。在天地开辟之前,宇宙不过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这时候,出了一个盘古氏,用大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轻的气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就成了地。以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本人也每天长高了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就很厚很厚,盘古氏当然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后来,盘古氏死了,他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神话。导入新课你知道哪些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呢?整体感知作品简介《山海经》译,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整体感知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两遍2四人小组讨论,逐句翻译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4复述课文5全班集体背诵译文《夸父逐日》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背诵文学常识积累朗读训练背诵积累理解文意探究品味1、你怎样看待夸父“与日逐走”?(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宏大志向和气魄。)2、对“其弃杖,化为邓林”的结尾你怎样理解?(既表现了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英雄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勇敢追求,为人类造福,死而不已的精神。)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引导学生明白神话的内涵应从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来理解)讨论发言理解神话内涵总结《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拓展读下面的短文《精卫填海》,讨论并翻译,分析与课文的相同点。又北二百里,曰发鸠(2)之山,其上多柘木(3)。有鸟焉(4),其状如乌(5),文首(6),白喙(7),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8)。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注释:(1)精卫,鸟名。(2)发鸠,山名。(3)柘木,桑树的一种。(4)焉,于是,在那里。(5)乌,乌鸦。(6)文首,头上有花纹。(7)喙,鸟嘴。(8)自詨,“精卫”,这声音是自己呼叫自己。(9)是,这,她。(10)堙(yīn),填。独立完成交流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第二课时过渡检查预习背诵整体感知一、作品简介:.《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文学常识积累二:感知: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两遍2四人小组讨论,逐句翻译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4复述课文5全班集体背诵补充一:1.古今词义-汤-古义-热水。及其日中加探汤。今义:菜汤2.虚词-以动词-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3.省略句的翻译(1)省略主语。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