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群寿命的延长,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性和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不断增长。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和防治措施的研究都有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1)有些药物虽然能降低血压,但不一定能阻止高血压靶器官的损伤;(2)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能有效地消除心肌缺血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但长期使用(shǐyòng),对心肌梗死病人的预后并无改善;(3)强心药能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脏功能,但不能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即不能减少死亡率。等等。第一页,共一百二十五页。提出面临问题:心血管病能否根治?引发深入思考:心血管病药物治疗的出路开发科研思路:心血管病药物治疗中,广泛用途药物-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断药树立科研意识(yìshí):结合临床用药护理要点,写一篇关于-受体阻断药或钙通道阻断药的综述。(1500~2000字)开展实验设计:假如新发现一种对心血管病有效的药物X,请设计一实验观察其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第二页,共一百二十五页。第二十章抗心律失常药目的(mùdì)要求: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了解各类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肌电生理活动的影响。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一)复习正常心肌电生理知识。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分类。(二)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苯妥英钠、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药、维拉帕米、乙胺碘呋酮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第三页,共一百二十五页。第第2020章抗心律失常章抗心律失常(xīnlǜshīchánɡ)(xīnlǜshīchánɡ)药药•心率的变化,发生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第四页,共一百二十五页。••第一节心肌电活动(huódòng)的生理和病理学基础第五页,共一百二十五页。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xiànxiàng)(review)第六页,共一百二十五页。(一)心肌细胞的膜电位⑴静息电位及形成(xíngchéng)的机理•(bǔrǔdòngwù)第七页,共一百二十五页。⑵动作电位及形成(xíngchéng)的机理第八页,共一百二十五页。(xìbāo)01234心室(xīnshì)肌0-90快反应细胞(xìbāo)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快速复极化期,在动作电位去极化后,转入复极化期,在初期,膜电位迅速由30mV下降到0mV左右,占时约2ms。钠通道失活,K+外流和Cl-内流形成快速复极化末期。主要是由于Ca2+的通透性完全失活,而膜对K+通透性增高,K+外流随时间而递增导致膜的复极越来越快,直至复极完成。是动作电位复极完毕后的时期,又称电舒张期。在非自律细胞如心房肌、心室肌细胞4期内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称为静息期。在自律性细胞4期内膜电位不稳定,有自发的缓慢去极化倾向称为舒张期自动除极化。又称除极或去极过程,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出现去极。膜内电位迅速由静息状态的-80~-90mV上升到+30mV左右,即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消失并倒转。原因是钠离子通道被激活,开放,大量细胞外Na+内流引起。缓慢复极化期又称平台期,在该期复极速度极慢,几乎停滞在同一膜电位水平,因而形成平台。平台期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形成原因主要是Ca2+缓慢内流和少量K+外流所形成。钙离子通道的通透性较高,选择性不专一,尚有部分钠离子内流和CL-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从0相到3相末完成了除极和复极,这段时间称为动作电位时程(actionpotentialduration,APD)。第九页,共一百二十五页。(fǎnyìng)01234心室(xīnshì)肌0-90快反应细胞(xìbāo)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在舒张期4相,自律性细胞的膜电位不稳定,有自发的缓慢去极化倾向称为舒张期自动除极化。当达到阈电位时,即引发下一个动作电位。第十页,共一百二十五页。(fǎnyìng)01234心室(xīnshì)肌0-90快反应(fǎnyìng)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动除极化的速率快,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短,单位时间内发生兴奋的次数多,自律性就高;反之则自律性低。MDP水平下移(加大),自动除极所需时间长,自律性降低;反之则自律性升高。第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五页。(二)心肌(xīnjī)膜反应性与传导性第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五页。第十三页,共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