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9单元牛顿运动定律(三)一.内容黄金组⒈本课学习内容是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7节——第9节,即超重和失重,牛顿运动定律适用范围,以及本章单元复习。⒉本课学习目的是以下三点:⑴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以及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⑵知道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并知道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在高速运动中必须考虑质量随速度而变化。⑶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决连接体等较复杂的动力学问题。二.要点大揭秘:⒈超重和失重在平衡状态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了。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超重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特别是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g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变为零,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⑴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变化。⑵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⑶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⒉力的合成法与正交分解法如果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仅仅受到两个共点力的作用,通过采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这两个力的合力,此合力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相同。如果物体同时受到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那么应用合成法求解一般不方便了。这种情况下通常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采用正交分解法,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量式来求解。即⒊整体思维与隔离法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中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常常遇到几个相互联系的、在外力作用下一起运动的物体系。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必然涉及选择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的问题。一种方法是将一起运动的物体系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维方法称作“整体法”。另一种方法是选定系统中的某一物体为研究对象,并将它隔离出来进行分析,这种方法称“隔离法”。实际上,不少问题既可用“整体法”也可用“隔离法”解,也有不少问题则需要交替应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因此,方法的选用也应视具体问题而定。在解有关物体系的动力学问题中,整体法和隔离法是解题的常用方法。如何选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呢?通常,如果仅仅要求求解物体系整体的加速度和所受外力,则选用整体法简便;若要求求解物体之间的牵连力,则必须把受牵连力作用的物体隔离出来分析求解。事实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两种方法往往交替使用,使解题过程得以简化。例如,如图1所示,倾角为的斜面是光滑的,斜面上有一滑块A,xxmaF当0ya时,0aaxyymaFA的水平上表面站有质量为m的人,则当A从斜面上自由滑下时,要使人相对滑块A静止,则人与滑块间的摩擦力应为多大?显然,这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由于人与滑块相对静止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所以可以把人与滑块作为整体,由重力沿下面方向的分量产生加速度图1singa;再用隔离法,以人为研究对象,并将加速度a正交分解,则在水平方向上,人与滑块间摩擦力cossinmgmafx。三.好题解给你⒈本课预习题⑴一个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五个共点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现撤去其中两个力,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是25N和20N,其余三个力保持不变,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可能是:()A.0B.2/6.0smC.2/2smD.2/5sm⑵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动摩擦因数为的水平地板上。当物体受到一水平拉力F作用时获得的加速度为a,要使此物体的加速度变为3a,可将水平力变为:()A.3FB.3maC.F+2maD.mgF3⑶一物体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沿水平面前进S时,撤去此恒力,物体又前进了2s停止,则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的摩擦力大小是:()A.4FB.3FC.2FD.F⑷一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重物,平衡时弹簧伸长4cm,再将重物向下拉1cm然后放手,则在刚释放的瞬间重物的加速度大小是(g取2/10sm):()A.2/5.2smB.2/5.7smC.2/10smD.2/5.12sm⑸一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初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