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OVERVIEW区域治理作者简介:朱贵祥,生于1986年,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朱贵祥摘要:城镇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地区发展所遵循的规律。我国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其成就必然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城镇化进程速度过快,城市规模无序扩张,随之带来的问题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率低下、人口市民化滞后、土地城镇化超前、城乡二次元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现象的发生。很显然,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阶段,传统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和模式不再适用于中国城镇发展需要。关键词:快速城镇化;城镇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3-0064-0002一、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与现状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和最美好的希望,是承载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过程,也是地区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律。自工业革命以来,每次的技术革命都在不断推动新兴产业的出现和产业格局的变化,同时改变着大众的生活方式。因此一个国家要想兴盛国力必须通过城镇化的集聚效应来实现。“十五”计划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业发展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必须及时实施城镇化战略”由此可见,城镇化早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中国城镇化将始终以城市化为核心,以‘物’的城市化为辅助,以“人”的城镇化为主导”。在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未来发展战略中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且在其战略选择方向上要严格谨慎。2020年,中国将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道路。截止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接近60%。显然,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一直都在走“快车道”。在“十四五”期间提出了促进中国城市化发展得又好又快的构想,加快建设新的发展方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对未来五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做出新的安排,预计到“十四五”结束的时候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1]。二、城镇规划的目的及意义城镇规划的首要目的是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实现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当今,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不断地流入城市,这种社会现象对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恶劣影响,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利于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改善城市规划建设的工作模式,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的合理性和社会化思考,让城乡人口合理分布,城乡结构相辅相成,城镇化过程更加合理,加速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本文明确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问题,并提供了合理实用的政策,为今后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三、中国城镇化问题的提出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开放、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考虑到人口、经济、空间、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仍存在如下问题:(一)空间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化的目的就是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和转化。然而,中国三十余年的城镇化浪潮实际上并没有实现以人为本的质的变化,更多的是追求城市建设的“高、大、快”,与此同时真正意义上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二)经济城镇化与城镇发展不协调按照国际标准,城镇化发展水平应与地区经济发展同步协调推进。美国经济学家唐纳利对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水平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超过500美元的(按1964年物价指数计算)城市人口应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超过700美元,从事非农产的人口就超过了从事农业的人口。根据这一标准,国内学者通过计算发现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并且按照2016年计算,中国GNP为2425.9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仍然是中低收入国家[2]。(三)社会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在中国,农民工群体是农业剩余和劳动力剩余的重要产物,也是城镇化的重要参与者。作为城市的建设参与者和巨大贡献者,他们是城市社会不可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