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理解地方时的含义;掌握时区的划分;初步学会区时的计算;掌握过日界线日期变更的规律。(重难点)2.使学生通过动手计算某个地区的日期和时刻,总结区时计算和日期变化的技巧和具体方法。3.培养学生用地理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读图法。【教具准备】大地球仪、手电筒、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当中有喜欢足球的吗?看今年刚刚进行的亚冠恒大8强赛了吗?为何摇头叹息?对我们来说是在半夜,因为我们家里的钟表显示时间是凌晨1:35,可是在比赛场地沙特,却刚刚是晚上20:35,这是为什么呢?不少男同学开始兴奋起来。摇头、叹息。那是在半夜……产生疑问通过学生热衷的足球引入,意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产生疑问,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学案导学教师要求学生以《地理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1)在书上标注知识点;(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3)标记疑难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本上标出;(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标记,以待解决。本课知识总体来说比较抽象,自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内容需要认真听讲重一、时区和区时难点突破1、地方时的含义(讲述)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一般都是看太阳来定时间。人们把太阳在当地天空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正午12点。点拨: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经度不同的各地到达正午12点的先后就不同,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点拨:周期:24小时自转一周:360°求每小时地球自转多少经度?认真听讲。活动1:时差的推算第一步:在地球仪的赤道上,标注A、B、C、D四点,。第二步:用手电筒垂直照射A点,感悟A点此时即为正午12点。第三步: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观察A点过了正午12点后,随即到正午12点依次是B、C、D三点。体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第四步: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这个演示说明了什么?结论: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都相同。同纬度地区,位置相对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时刻早,即“东早西晚”。第五步: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来推算地球上的时差。360°÷24(时)=15°/时结论:地球每小时转过的角度是15°;经度每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通过演示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地方时的含义,为下面区时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推理和地理计算能力。过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也就有无数个地方时,这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国际上统一划分了时区。2、明确概念:时区、区时和中央经线点拨:“时区”即时间的区域,重在“区”;“区时”重在“时”。引导学生看课本第15页插图1—3—6,3、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阅读课标第14页文字,回答:时区:为了使全球时间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区时:每个时区均采用其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这就是该时区的区时。中央经线是指每个时区位置居中的经线。明确地理概念是进行地理学习的先决条件。只有理解了地理概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充分发展地理思维。设置问题导学:(1)数一数,全球共划分多少个时区?(2)在图中找到中时区,从中时区向东依次有哪些时区?向西呢?(3)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哪条?东一区、东二区、东三区、西四区、西五区……中央经线分别是哪条?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与时区号有什么关系?(4)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它的中央经线是哪一条?(5)通过读图下面的钟表时刻,说出相邻两个时区,时间相差几小时?要求学生读图1—学生读图逐一回答:1、全球划分24个时区。2、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三区……东十二区;向西为西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西三区……西十二区。3、中时区——0°经线东一区——15°E经线15°×1东二区——30°E经线15°×2东三区——45°E经线15°×3东四区——60°E经线15°×4…………规律:各时区中央经线度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