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备课资源●历史回眸进入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手中有了剩余产品,可以进行少量的物物交换,这样便产生了原始的商业。随着交换规模及地域的扩大,产生了专门走街串巷从事物物交换的货郎,也就是最早的职业商人。商是地名,商朝的名称由地名而来,盘庚迁亳以后,虽然改称“殷”了,但习惯上还保留商的称呼,殷商并称,殷人即商人。武王伐纣灭殷,建周朝,殷遗民过着受压迫的生活,既无政治权利,又无土地,只好东奔西跑做买卖,日久成为殷遗民的职业特点。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春秋战国以后,随着周王室的日渐衰微,“工商食官”的制度也逐步瓦解,各地涌现出许多商品市场,私营商业应运而生,富商大贾纷纷崛起,他们富比王侯,“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峰时代。这一时期的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财富的集中,但商业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产生矛盾,于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开始崛起。最早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是秦国的商鞅,他主张奖励耕战,重本抑末,还提出了一系列打击商人、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到秦始皇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游到了琅琊台,刻石纪念:“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上农”就是鼓励农业,“除末”就是打击商业,认为这才是富民之策。汉初为打击商业,汉高祖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并“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帝则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人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力与国家抗衡,商业发展陷入低谷,到魏晋南北朝时候,一度发展到废除铜钱,重新实行物物交换的地步。总之,从秦汉到隋唐,由于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在曲折变化中缓慢发展。就商业格局、市场制度、对外贸易、货币流通等大的方面来说,基本上是固定的模式,没有显著变化。这一时期的商业格局基本上是北重南轻,市场制度则实行严格的管理,最明显的就是这一时期的城市里实行坊市分开,政府设市令或市长严格控制商业交易,对外贸易则是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陆路贸易,货币流通以铜钱为主。虽然这一时期的商业有政府的严格限制,但仍取得了一些发展,特别是隋唐时期,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加上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唐朝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地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市。正是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促成了宋元时期古代中国又一个商业发展高峰的到来。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出现新的高峰期,突出表现在城市里打破了坊市分区的制度,原先禁止设市的乡村也被允许设市贸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北宋的四川地区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交子,元朝更是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加以推行,元朝也就成为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纸币的流通使用就是宋元时期商业繁荣的一个明证。北宋政权灭亡后,逃到南方的南宋政权,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以便与北方的金对抗,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因此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加上此时北方丝绸之路的萧条,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因素,中国出现了一条新的对外贸易路线,这就是著名的陶瓷之路。而陶瓷之路的形成,促成了中国东南沿海广州、泉州、明州等一系列港口城市的兴盛。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一是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兴起,中国以往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而这一时期则出现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显示了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二是以白银为主的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中国的货币过去以铜钱为主,到明朝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它的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三是市场的扩大,不但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也大量进入市场,随着佃农对地主依附关系的减弱,破产农民自由出卖劳动力,劳动力也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四是区域性商业行帮的出现,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有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区域性商业行帮的出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