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土地改革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3、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学习过程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知识目标的内容并用双色笔标记。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我的问题:完成探究1,要从封建土地制度的影响着手—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完成探究一、课前检测:听写第2课(3分钟)二、展示学习目标,导入新课(2分钟)三、自主学习(要求课前预习,独立完成;结合教材边读、边写、边画、边记忆)(预计教时15分钟,组内合作统一答案8分钟,记忆5分钟,抽测2分钟。)1、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因2、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时间:年到年;对象:3亿多农民。土时间:地颁布1、废除,实行改内容2、全国分批,没收革3、同时分给结果: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政治方面:彻底废除了,被消灭;历史意义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更加巩固。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为国家的准备了条件。四、合作探究并展示(15分钟)1、结合教材“动脑筋1”思考,1、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2、在土地改革中,为什么给地主也分土地?为什么对地主和富农、中农区别对待?2,应注意这次土地改革政策与过去土改有所不同,注意保护富农经济、民族工商业,改造一切可以改造的人,以巩固和稳定社会。在“合作探究”中我的问题:。★典型例题解析:1952年,许多农民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感到高兴,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D)A.加入了人民公社B.进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C.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进行了土地改革解析本题的“1952年”这一时间很关键,A、B、C三项就与这一时间不相符合,只有D项“土地改革”在1952年完成,才能与题干吻合。五、达标测试(7分钟)(基础训练)1、新中国成立时,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A)A.得到土地B.反腐败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实现工业化2、“地主”一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完全退出是在(C)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3、建国初期开展的土地改革主要发生在(A)A.新解放区B.全国农村地区C.除西藏以外的农村地区D.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农村地区4、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D)A.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5、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消灭了地主阶级B.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C.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力提升)6、1950年新中国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②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③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④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D)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这封信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B)A.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改革开放新时期8、读下段材料材料一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