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自主学习【教学设计】今天让让同学们当一回“老师”——当老师当然首先要“备课”——要自己把课文搞懂,并且自己确定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哪些词语需要解释,哪些句子需要翻译,哪些问题需要理解……其实,这是最好的预习。那么老师干什么?——老师当“学生”,听“老师”给自己“讲课”,并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请“老师”解答。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当当“老师”,课堂上可以安排他们一人一句,做“一句之师”。但谁讲那一句事先不能透露,以防不认真的学生只准备这一句。如果有什么重点难点“老师”没有讲到,“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提出来。【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有以下几方面考虑。1.新课标要求我们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2.在人教版新课标课本中,《愚公移山》一课安排在9年级下册倒数第二课,经过将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主动自学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主动学习。3.《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想来学生是熟悉的,所不熟者,只是一些文言词语、文言句式而已。这样的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主动自学。4.我不止一次地这样师生倒置安排教学,实践证明,凡是让学生“自主”时,他们都是很兴奋的,课堂气氛也很热烈。不过说老实话,这还只是一种很有限的“自主”,而不是真正的“自主”。学生“自主”时我也有点不放心——他们能将所有知识点掌握吗?会不会有所遗漏?所以还是印发了一张练习(包罗这课的知识要点)让他们完成。这就算教师的“主导”吧。真正的“自主”,应当是更放手地让他们主动地自学、自测、自补、自疑、自解、自结,就像魏书生老师那样。但达到这一步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二)比较思维训练【教学设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①“比较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它对提高学生智力、增强学生才干有重要作用,甚至对他们将来事业成功也会有影响。②这个训练又不仅是进行比较思维的训练,训练中,其实也对课文加深了理解,甚至也还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参考答案】①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制止。②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爱丈夫、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③称呼不同。其妻称“君”,是敬称;智叟称“汝”,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用于上对下,长对幼。④语气不同。“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是疑问句,表示询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是感叹句,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⑤对愚公能力的评价不同。其妻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在愚公妻子眼里,愚公不能移的是山。智叟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在智叟眼里,愚公不能移的是“山之一毛”。毛:草木——智叟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力贬低愚公。(三)辩论【教学设计】辩论:愚公究竟愚不愚?过程:①确定自己的观点:愚,还是不愚。②查阅资料,征询有知识有思想的人的意见,寻找论据③写出发言要点④辩论【设计说明】这个辩论有多种作用。①提高口才,也提高文才。②加深理解课文。③进行思想教育,培育学生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④扩展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⑤这种辩论比较有趣,很受学生欢迎,组织这种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的兴趣。实际辩论效果很好,参见后面附录。【参考答案】老师准备的认为“愚”的理由:1困难太大:山高、路远、人老、人少。2不如搬家或修路。连美国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说:干什么要移山呢?搬到我们加利弗尼亚不就可以了吗?3从经济角度说,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4破坏环境和生态,不如开发荒山,发展旅游。……老师准备的认为不愚的理由: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施,还懂得地理——他知道“方七百里”的太行王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