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小说的要素。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3、文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4、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5、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课》。学习目标是:二、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体会小说的主题。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三、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熟悉小说三要素,完成以下三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理清课文结构,完成下面的填空。第一部分,从“________”到“________”。这一部分描述了“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________和我的________,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第二部分,从“________”到“________”。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我”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________。第三部分,从“________”到小说结尾。写________。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_____和对祖国的______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_____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自学开始,后交流回答)四、互动交流一1、这最后的一课具有怎样的情形,教室里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2、这情形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写出了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为下文蓄势,推动情节的发展。)小结:在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是多么重大!——老舍《猫城记》五、互动交流二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不仅是一堂值得纪念、珍惜的课,更是人们精神上的一场洗礼。小说中的“我”就是在这堂课完成了他成长的一个转折。1、请结合课文叙述,举例说说在这之前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举例说说在这堂课中“我”有了哪些转变?3、在这最后一课中,“我”的情感是浓烈的,复杂的,请找出凝聚表达“我”情感的句子。4、你认为促使“我”发生巨大思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交流后明确:1、见课件略2、见课件略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平日“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穿戴上了那套只在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才穿戴的衣帽。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后排板凳一向空着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3、“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4、①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②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爱国情感。③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六、板书设计和课堂小结:七、当堂训练见《活力课堂—自主学习导学案》p17—18(答案:1、①身为法语教师的韩麦尔先生,即将被迫永远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的学生,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这该是多么的痛苦啊!②因为韩麦尔先生是这样热爱祖国的语言,想把自己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今后却不能够了。③韩麦尔先生对这服务、生活了40年的校园、家园无限依恋和热爱,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是多么痛苦的事!2、①环境描写,写出了产生《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也写出了小弗朗士的幼稚。②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们习字的专心,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八、布置课后作业预习任务。课后作业1、抄写...